|
信手拈来中国风2 s: z- W5 C/ e/ x+ C
9 k0 l" _0 L8 B7 h. @——祝《中国风》籍归中成诗界
6 ]- H8 [* D' J1 u6 T% V
9 b; ]9 I# [2 h2 ^( J1 I' g观云忘我
2 M' t! u/ {# \, _
2 B' w7 u& {1 u$ z. ^) l信手拈来中国风) {5 j/ `) e) E0 y3 ~
横今贯古许不同; A( `* v& o2 V6 H8 r
千差万别言志里. A9 B/ _, s5 O$ p9 a
殊途同归在诗中
3 u' ]$ o. x/ X0 \% {% }" Q5 P( Z, I$ ]! h
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于江苏油田
1 i; _" Q6 n6 J" X6 s. h$ C, t+ p& ]. {- t# ~
这是一则旧题,也是我构筑大诗界的基础。何谓中国风?即中国诗的作风、品质和根本——东方人的情怀。诗无论怎么变,它的民族基因始终在左右着它的构成。中国诗自《诗经》出道始,已经是一个民族情感的结晶,而非一个神话或传说。这种集大成的编辑,体现出中国学者早先的智慧和善于总结和归纳。东方人不擅长讲故事,这是一个事实;但不是不善于演释和推理,而是将它们变成了一种哲学的方法——阴阳和八卦,不仅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深刻影响着民族的思考或者说思维的模式。它的朴素和对本质的溯源。中国人是寻求变化的一个民族——如今的多民族,是先民的不同分支——是向往未来的,但更可以推知未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一智慧在世界文明里是一枝独秀的普及。+ u" z* T% r6 R* |5 P
唐的近体诗,可以说是这一智慧在诗中的又一结晶和最高成果。它的平仄、对仗和阴阳之说同理。但中国风是对中国诗的整体包容,不只是哲理,还有情感的多变与丰富。毕竟诗不是哲学,它要表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每一首诗,都用哲理的方式来统一。人类也不是总是生活在哲理之中,他还要适应情、事的变化,并表现这种变化,这就是中国诗的更加摇曳多姿。从先民的歌谣到今天的诗歌,都包括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中国诗之所以又以短制为多、为上,同样是受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人很难顺应一个方向的发展,它总在思前顾后,总想左右逢源,这表现在诗中,包括现代诗也无法例外。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诗人更少就一件事,一个物理去作动辄数十行、百行乃至数千行的描绘。这也是中国诗人一写长诗,就显得凌乱的一个因素。因为中国人的思维太复杂、太辩证,所以只能在短制里求得一个安宁,一个果。但只要你打开它,就出现它的丰富。这就是中国诗——中国风的特色。$ G g6 U2 O8 q5 H
中国诗的意象主义(或称形、意),正是一个左右逢源的兼顾,阴、阳、辩证的统一。现代诗作为口语的表达,正在稀释这一思维,使其更适应当代的理解和把握——以形象的丰富,替代哲理的抽象——但并不违背阴阳的规律。一个细心的读者,认真的阅览一下百年来的现代诗歌,你会从中发现无数的辩证和它的运用——无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即使一些欧化的诗篇,在诗人的情结里,我们仍然不难阅读到这些(当然有例外,一定有例外,而且不是个例,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八个,因为现代诗的基数太大)。今天的诗歌(当然包括在网络上仍然处于原创阶段的作品——我的意思是说还没有形成最后的定稿,就已与读者见面,这些作品它日会作修改,甚至相当的一部分会被作者本人所抛弃,但它们是今日全体汉语言诗诗象的一部分,所以容不得忽视),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认识它的未来,相信它的未来不会违背阴阳八卦方向,而不是只盯着某些缺陷——批评是需要的,但肯定更重要,这在当下诗人情感极其脆弱的时期,尤其重要。只是我们不能一味的为了维护当下诗人脆弱的情感,而将当代诗歌推崇到极地,那比否定肯有害。因为再否定,诗人仍然不会放弃写作,新的诗品仍然每日每夜的在诞生。人类总在延续,生命总在绽放。
: t+ [4 U* j' A% e3 T# N/ j# ]认识中国风的特征——中国诗的作风、品质和根本——东方人的情怀,并非排斥横的联系——而是在事实上横的演变越来越剧烈的时候,更要清醒的认识东方人数十万年进化的大情怀,中国始文化数千年来对这个大民族的全身心的影响力。一旦外来文化的冲击力降缓,它就会被东方文明的阴阳八卦所化解,所包容,成为营养它肌理的一部分而被消化。释、道、儒是合流了,我想基督也不会例外——在中国不可能出现一个独立于道、儒之外的强势的基督文化——无论现、当代一些人怎样的努力、演变,也变不过阴阳八卦。因为中国人稍一长大随时随地就感受到阴阳的存在、对立、统一,八卦生生不息的变化。
5 Q0 d3 T$ v7 P2 o& W% j$ o7 P) [
2016.10.26- x' r4 j) {9 r2 V/ M4 l+ Q: N) x$ 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