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7|回复: 3

那些远去的声音:之八换米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0 11: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远去的声音:之八换米线

      果果

 到我生长的山村里来换米线的人,不属于乡村的任何匠人和艺人行列,但是他们“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声总能经常在乡村的村前村后或街心小巷传来,成为滇南乡村中一种独到而美丽的风景。他们一脸的兴奋而满怀希望走村串巷的吆喝声,总让村人觉得他们很有经济头脑也很为他们自豪,觉得他们好像也把自己纳入了现代乡村匠人或手艺人的行业,活跃和丰富了乡村的日子。

 米线是云南的特产,其品种之繁,风味之异,似乎令人难以置信,而米线又是平民的小吃食品,有着大众能够接纳的身份,且有着各种新鲜的吃法。现在我栖居的县城,米线的种类很多,有过桥米线、炸酱米线、小锅米线、凉米线、炒米线等;也有土鸡米线、猪肉米线、羊肉米线、牛肉米线、狗肉米线、鸭肉米线、鳝鱼米线、兔肉米线、菊花米线等,花样之多不胜枚举,既方便又简洁。其中过桥米线最为经典,有着经典的爱情传说故事,有着鲜嫩的色泽和滋润,有着经典的口感和风味,因而成为人们每天不可少的一大美餐。

 山村里传来“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热闹起来的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之前的滇南山区,偏辟遥远,交通不畅,贫穷落后。而米线主要是县城的两家米线厂生产,山村人对米线的渴望也只能是到县城卖农货或采购商品才能得到满足,因而米线对山村乡人有着无限的崇敬和诱惑。那时小伙或姑娘进城不论办什么事,都不说进城,都是说“吃米线去”。米线代表了一种选择一种向往一种情结或者是一种见识。

 吆喝“换米线—换米线—”的人,他们一般是两人,多是两口子。几乎都是县城附近的有富余时间的农民,专选山区农村春种、夏收和秋收农忙期间,抓住农民忙不过来做饭的季节,而获取赚钱的机会。他们每天早上拉上一农用车或者一拖拉机米线到山村中走村串寨兑换。以山村盛产的玉米兑换米线,交易的方式既简单又方便。车到乡村热闹的路口停下之后,他们便会在乡村的各条小巷,或者村前村后,或房前屋后,“换米线—换米线—”地吆喝。很快就会有家庭主妇和半大的孩子用盆子端着或者小桶提着玉米急切赶来换米线。

 在山村里,几乎所有人都高兴换米线的人进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庭主妇们经常很为乡村人家蔬菜的单一和全家人的饮食难以安排而头痛,特别农忙时要争时间抢速度,所以她们很欢迎和高兴换米线的小贩进村。当“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声传来,就有了米线,就不用去做饭做菜,简单的煮上一锅汤和准备几碟配料就行了,或做成凉米线带到地里当午饭,既省事又快速。因此嘴馋爱吃米线的小孩子、牙齿不好爱吃米线的老人们,也就喜欢听到“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声。这种吆喝能给乡村人家带来一种方便,带来一种美味,带来一种滋润,也就带来一种美好的希望。

 当然若有待客或有闲情的人家,会细细的做上一餐传统的过桥米线慢慢的品味。选用本地土鸭和猪筒子骨煨制一锅精美的汤,以大“海碗”盛汤,加味精、胡椒、熟鸡油,然后放入一些鸡脯肉、鸡翅膀、猪脊肉片等肉食,配上些豌豆尖、草芽、葱花、韭菜、豆腐皮等时鲜蔬菜,以及油辣椒、芝麻油等佐料。用筷子轻轻在碗里搅拌几下,稍后加入米线,片刻即可享用了。这一刻,碗中红白黄绿相交辉映,奇香沁人,使人胃口大开。无论是肉片,还是韭菜之类,入得口中皆鲜嫩无比,而那米线则滑爽滋润,别有风味。

 “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是滇南乡村中融了肉香,菜香,米香的吆喝,乡人们长年以来喜欢米线的纯白无暇,沉迷于那份萦绕齿颊的悠长余香,它简简单单,不软不硬,鲜香而不乏营养,百吃不厌,每每吃起,都有意犹未尽之感。米线不仅带给我们对美食的一种享受和执着,也带给了我们快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而如今,“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已随时代的快速发展渐渐远去了。在我老家的乡村似乎听不见了外地人“换米线—换米线—”的吆喝了。村中已有了米线机,有了米线加工厂,小村也有了集市,加工出来的米线只须搬到集市上摆推设点销售就行了,爱吃米线的人家自然会到集市上来买了,米线也不再是稀奇之物了。

发表于 2010-11-20 12: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果果朴素而流畅的文字及其剔尽铅华的文风。

欣赏果果的这一组作品。
发表于 2010-11-21 16: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发表于 2011-1-13 09: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云直上 于 2011-1-13 09:57 编辑

换米线的人为大家带来方便,自己通过劳动来获得生存的资金。其实那个时候,人们是很实在的,想来是可以吃到放心的米线,因为他要一直依赖这些顾客来生存,顾客与生产者之间是直接交易,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