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4|回复: 14

[选稿] 中成诗界网刊2011-7月(总第24期)[中成文苑]选稿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17: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成诗界网刊2011-7月(总第24期)[中成文苑]选稿帖
选稿人:青云直上、哑榴及各栏目版主。

2楼/意林
3楼/大散文
4楼/小说
5楼/理论在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7: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林


蔓琳作品(2首)
文/ 蔓琳

1.恋恋荷风

    千年前,我是你擦肩而过而又默默回望的那只清荷,亭亭的身姿,只为你那一眼源自心底的爱慕而来。
你缓缓地走过,却将相思的莲米从我尘封的记忆里拖拽出来,交给了迎面而来的微风。
    摇曳的梦以及前世等待的心情都沉入水中,结茧化藕,并蒂的心愿深埋在暗流之下,一直固守着那颗为你保存的洁净的心。涌动的心事,一瞬间破水而出。
    心事缄口不语,从不追问你过往的足迹,也不追问,你不肯停留的心。而那只停歇在小荷尖尖角上的蜻蜓,竟然成为了我翻阅往事时心边沿的一枚书签。
    是什么样的你将隔世的清泪摇动?哗啦啦如夏日倾盆大雨,而我在田田的荷叶之上,翘首等待你今生的相许。

2.与春风立意错过

    春风,请不要再去探究,这花到底为谁而开?这肌肤到底为谁而光洁如玉?
                                                                                          ——题记
夏荷青青,在烈日和淤泥的双重纠缠中纤尘不染。她的世界是夏天的,干净纯粹而富有诗意。
那缕春风曾得意于自己的诱惑,茂盛的树林,成群的蜂蝶,粉白的花朵,哪个不是因他的来临而铺天盖地。
对于高贵而浅淡的夏荷,春风的走或者停,都不能影响她摇曳的身姿。她讨厌春风的招花惹草,更讨厌春风在她面前忸怩的万般柔情。
而春风偏偏有些不舍,不能释怀的,或者仅仅只是花朵对夏天的执著。
于是,夏荷成为一个决绝的女子,春风不走,她绝不绽放。


马甲的话
文/马甲


马甲是假的,马甲的话是真的。


其实,你见过假的马甲么?所以除了谎言,一切都是真实的。


谎言所代表的只有欺骗性。你相信了谎言,无疑于和欺骗为伍。


欺骗是最可恨的真实。


我宁可和一万件马甲在一起,却不愿意与专事撒谎的人同行。


所有的谎言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个陷阱。


那个不得不撒谎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但值不得同情。他可能已掉在某个陷阱里。


掉在陷阱里而不能自拔的人,千万不可再撒谎。否则人们在没有拉你出来前,可能会把陷阱填平。


诗歌底最大的价值是真诚。在诗中,一切的虚伪时间一长都会暗淡无光。

......


1、体内体外

文/哑榴

物质,身外之物也。血肉和骨头,是否就是身内之物?
一个人理应珍惜自己的身体,宝贝自己的生命。 视钱财如粪土,视身体如珠玉。

灵魂附着在身体上。血肉和骨头构成的身体历经磨难,灵魂一次次蜕变。
不知蝴蝶是否视破茧为身外之物,美丽的蝴蝶总是破茧而出……

诗歌是灵魂的载体。在诗歌里,我们总会看见破茧而出的美丽翅膀。
也是,我们的灵魂。

爱身体,爱诗歌,最爱的,是自由的灵魂。


2、美丽的痛苦



树林美丽。虫子在树林里大吃大喝。
树喊痛。

后来,虫子变成了蝴蝶,绕着树飞。
树不再痛。

生命美丽。痛苦总是潜伏在我们体内。
灵魂很痛。

后来,痛苦化作了甜美的声音,环绕在我们周围。
只留一具躯壳,悬挂在我们的枝叶上。

我们都是树林里的树。
不经历痛苦,哪里知道痛苦是催生“美丽”的摇篮。

树林里有虫子。我们的身体里有痛苦。
现在,我们感觉不到痛苦。就像被虫子咬缺的叶子,已经凋零。

再多的磨难,都是催生幼小新生命的胎盘。
现在想想,那些毛毛虫,那些生命中小小的痛苦,真的很可爱啊。


3、西瓜皮的哭泣

正午,吃完了西瓜,很多人将西瓜壳扔进了垃圾堆。
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很希望得到那块西瓜壳,而是将瓜壳刨了皮,用刀子切成薄片,撒一点点盐。

晚上回到家里,被腌的西瓜壳变得松脆可口,珠玉一样,很适合我的胃。我的晚餐吃得很惬意。
不过,一边吃着,一边听见马路上人们的嘲笑。
还有,那些垃圾桶里成堆的西瓜皮,嚎啕大哭……

我没有花一文钱,吃了美美的一顿。在别人的嘲笑声里,和西瓜皮的哭泣声里。
我没有扔掉一块西瓜皮,我的西瓜不哭。

倘若我,也是一具皮囊,被别人吃掉了心,到哪里都会记得,西瓜皮的哭泣,灵魂的哀怨。

4、胃口
胃具有很大的膨胀系数。能吃很多,也可以吃的很少。
这如同一个人的欲望,可大可小。

一个没有欲望的人,胃口太小,胃不会长大。
一个欲望超过了自己承受能力的人,胃会被涨坏,容易得胃病,穿孔。

一个人的欲望总是要和自己的承受能力相得益彰,才能永葆健康。
贪婪的人,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关系自家唧唧性命,病从口入,不要过于贪吃啊。


5、小憩
这一刻,似一只鸟儿,在枝头小憩,飞走了。
我知道,笔下的文字,不过是在浩瀚的时空布置一些秘密的枝条。

而你,正是那只小憩然后飞走的鸟儿。

6、最后一个
什么时候,自己成了最后一个?
这一趟公交车不会丢下我,我干嘛要抢着挤着先上?

人生这趟车,谁也抢不走自己的坐位——即使站着。


7、空心的树
我的枝条开出鲜花。我的身体总在发芽……
看见枯叶,不要说老。

空心的树干虚怀若谷。爱过了,还要爱个五百年——
痛过了,便没有病痛……

8、心航
心,低如海;我的航行不会搁浅。

头,抬起桅杆;我的彼岸近在咫尺。


纠结的情感(外一首)
文/霞伊

看天空变幻的色彩
心情在逐渐地沉淀
模糊的双眼
已经失去了精彩

谁将一抹轻愁挂在
蓝色的天空边缘
恍花了泪眼
无法辨别色彩

晴朗的天空多么坦然
在呼吸中享受着自然
茫然地着上色彩
天空一片黯然

好想恢复原来
让一片纯洁依然
心,在疼痛中纠结
情,在茫然中飘散。


月光 小雨

以为宁静的心
如淡淡的月光
飘远飘远
撒一袭余辉给大地
淡去淡去

灯影迷离
换盏推杯
倒进嘴里的月影
幻化成理解的象征


寂寞的小雨
耐不住孤独的侵袭
挤进了光环的缝隙
炫耀自己的来临

心不再宁静
寂寞已遁形
交错的汇合
惊扰了夜的欢乐
更惊扰了平静的你我。


         响雷

         文/指冷笙箫寒
  
  最初的安静被窗帘掀动。风跟在后面,像一个长舌的妇人,小道上奔跑的消息越来越浓。
  那时你依然安坐在一些文字中间。女儿的脚步声不断从文字里响起,或近或远,都没有离你超过七步。笑声更近,常常成为你阅读中最美的那一段,小风一吹,就绕梁不绝。
  
  第一朵闪电撕开天空的时候,你没有抬起头来,女儿也没有。她还在和小白兔一起拔萝卜,书本离地半尺,萝卜还有半尺在泥土里。天空忽然暗下来,在某一瞬间,你失去了词语,她失去了萝卜。
  雷声就从窗帘上跳下来,从书桌上跳下来,从小白兔的耳朵上跳下来。女儿放弃了萝卜,扔开了小白兔,像一颗鲜亮的痣,忽然长在了你的怀里
  
  整个世界的响声在你轻拍的手势中慢慢消失。女儿紧紧抱住的颤抖在你的呢喃中也慢慢静下来。你慢慢摘掉她眼中的惊恐,用双手给她画出一个天空,整个天空掉下来的声音成为你手中的一枚象声的瓷器:啪。瓷器声慢慢放大,用温柔的语调调和,直到变成她酒窝里的一滴笑容,清脆,明媚。你看到她用酒窝调和的这阴郁的天气,开始有了暖色调。
  
  第二道惊雷响起之前,你抢先把雷的语言翻译,手势不断下压,女儿在雷声中跟着你温习雷语,想象一片青瓷的薄脆。她用小手轻轻抹淡远方的来客。如此反复多次,她习惯了踩着雷声跳舞。
她还是会扑到你的怀里,从小白兔到花格子大象,她温习的声音更大了一些,表情更丰富了一些,笑声更浓烈了一些。叫你的声音,更镇定了一些。





默默的牵挂永远在心


      文/青云直上
  
  读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对牵挂的一些话语,其中一句是“默默地牵挂永远在心”,让我顿感这话拨动了我心中的某根弦。
  
  是啊,那么多的往事,那么多的亲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年年月月,哪能都忘记得了,哪能一点不牵挂呢,这种牵挂是时不时地就冒出来了。或在平日里的某个时刻,看到相似的人物;或在特定环境里的某种场合,见到曾经发生过故事的某种天气中;或在梦中,都会勾出那份早就有的事、人、场景来。
  
  平日忙家务一塌糊涂,常记不起刚刚做了什么。有时又觉得要做什么却一下忘记了,半天想不起来。可是,曾经的多年前的事,就是那种牵挂,默默无声地,可却也是冷不丁地就回到你的心里来了。我写过的一些博文《梦中的他》《因为那段往事》《你咋又入我梦来》等,其实就体现了这种默默的牵挂,永远存在于我的心中。
  
  尽管现实生活很现实,而人的大脑“硬盘”却有超强的记忆功能,当大脑没有“格式化”时,记忆就象电脑专家一样,能把很久很久的储存痕迹找出来,让你时不时地再牵挂一回。这种牵挂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任何影响,但对心灵深处也是有一点点化学反应的,只是这种反应不强烈,不是强酸强碱的剧烈反应,是很弱的酸与碱的反应而已,生成新的盐和水,于是,生活还是那么平静,看不出一点点变化来。
  
  但这种默默的牵挂还是存在于心中。
  
  


——————先选了几个,最后请编辑定夺。(蜀道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7: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散文

《我们玩的是“非遗”》        凭空远眺

  电视里,交替地出现关于“六一”儿童节和成都市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传节的巡游报道。那些画面让我走回了童年的时光,可以说,我们的童年就是在“非遗”中度过的。
      那个时候,由于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然经济的发展时期,尽管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够宽裕,但是,家里的孩子一般都在三、四个以上,所以,孩子们在“六一”节得到礼物的机会很少。走遍各家各户,女孩子至多就是几个布娃娃,外加一根黑色的橡皮筋。男孩也不过有一支铁皮枪管的木托步枪,或是手枪。手枪可以用切片的萝卜来作子弹,所以叫“萝卜枪”。还有就是那种用塑料做成的可以装水来射击的水枪,其它的不过是一些橡胶动物或是玩过几次就七零八落的积木,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一种铁皮跳蛙,绿色的脊背,旁边有个钥匙孔,是用来上发条的,拧紧后,青蛙就会跳。家里的玩具都是从大玩到小。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家里的条件好一点,能够拥有一只带胶皮的乒乓球拍(注意:是一只)就足以引人注目。因为如果你有一只这样的球拍,每天会有不少羡慕者与你一同上学,然后在下课时抢先去帮忙占领那种用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当然,如果没有带胶面的球拍,有那种打板球的球板也行。不过,那种球板弹性大,而且不能发“旋旋儿”球。尽管如此,那时的孩子不论是在学校,还是放学后,可以玩的东西确实很多。玩具大多是自制的,且集体性很强。每个季节可以玩耍的东西也不径相同。
     女孩子玩得最多的就是跳橡皮筋、跳房、丢手巾、抓籽。男孩除了跳拱、斗鸡、攻城、打游击(兵捉强盗)外,其它的大多可以算作“非遗”。如扯响簧、放风筝、抽陀螺(四川叫“牛牛儿”)、滚铁环、晒印花儿、转糖饼儿(即糖画)、打“啵啵枪”、用麦杆编麦草笼捉“叫姑姑”(蝈蝈)、逗“丁丁猫”(蜻蜓)、戽水撮鱼、网蜘蛛网粘蝉等等。那时候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除了吃饭、睡觉是呈交叉型的,其它时间都是相互平行的。相互干扰、沟通、交流的时间不多。孩子们玩什么,怎么玩,大人们知之甚少。在孩子们的天地里,各种玩具、玩法除了季节不同有所变化外,其它大多是如流行病一样,你刚玩罢我登场。
     我们家那时居住在城东工业区的家属院里,是城乡结合部。很多玩的东西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又得天独厚。这地方出了家属院,不是农田,就是厂区,在玩具和玩法上可以大展拳脚。城里的孩子玩铁环,一般都采用细钢筋焊接,而我们却直接把厂里废旧的推土机的刹车钢片拿来当铁环,又大气又威风;郊区不好买玻璃球(跳棋棋子,俗称:金瓜蛋),玩弹子时就用废轴承中的钢球;城里的孩子粘蝉或是蜻蜓时用的是柏油(沥青),而我们这里当时还是碎石路,没有柏油,于是,小伙伴们就拿着竹杆到农民院子去找蜘蛛网,将蜘蛛网缠绕在竹杆上,然后,用手团成一团吐上点口水便成了。
     那时一年四季都有玩的。春天里削竹子做风筝,采榆花,摘槐花;夏季里游泳,撮鱼、逗“丁丁猫”;秋风里泡麦杆编麦草笼捉“叫姑姑”,还能用桉树果果打“啵啵枪”;到了冬天自然是滚铁环,抽“牛牛儿”。有时还可以跟女孩子一起剪窗花、抓籽。记得杏子上市时,大伙便把杏核留下,在地上将两面磨平后把杏仁掏出做口哨。还有一种口哨是用竹子做的,先把竹子截断,削尖,再在削口的剖面处切口插入竹叶便成。那时的孩子很能吃苦,什么都是自己做,没有一点是大人教的,很多东西甚至还会背着大人悄悄地做,而且相似度很高。如用黄泥做手枪,做坦克。做的手枪不但很象,而且还会用铅笔涂黑。做的坦克还能放炮。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附件工厂做灯泡报废的灯芯玻管插在做好的坦克前端,里面装上从火柴上剥离的火药,管口用黄泥堵上,尾部放一个清凉油合,装点菜油,一根灯芯,点燃就成。利用火药燃烧后的气体将黄泥冲出。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会做。那时时兴什么玩什么。常常会一帮孩子相约一会去捡烟盒,一会去捡子弹壳。记得从住地到打靶场起码有十几里地,一大帮孩子光着头,在太阳下前行,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苦。在打靶的地方,不光是捡子弹壳,还会到山边去挖弹头。挖到的弹头将两端磨平,取出铅芯,然后把原珠笔芯放入,一支原创的子弹型原珠笔就诞生了。
     那时候的手工很艰难。一般的家庭都没有什么工具,主要是依靠家里的菜刀和文具盒里的削笔的小刀完成。需要钻孔的,多半是用家里捅蜂窝煤的铁扦烧红后去烫。
     值得一说的是逗“丁丁猫”。那时的孩子都没学过生理学和心理学,也不懂得异性性相吸的原理。八九岁的孩子都知道先去捉一只腹部是青绿色的雌性蜻蜓,然后用一根小棍,拴上雌蜻蜓,在田边摇晃着,用不了多久就会腹部是天蓝色的雄的蜻蜓来与之交配,待等二者缠成一团时,放在地上,轻松取之。只要愿意,真的取之不绝。
    “啵啵枪”也挺有趣的。每年桉树结果时,便有不少的孩子爬上树把成串成串的果实摘下来,打“啵啵枪”。“啵啵枪”是用一段竹管从竹结的前一两公分处截断,装上竹筷,剩下的一段在靠把手处安上把手,将桉树果塞入管中,顶向前端,然后再填入一粒桉树果,利用空气压缩,使其发出。桉树果冲出竹管时会发出“啵”的响声,因此叫“啵啵枪”。主要是孩子们打“游击”时相互攻击。还有一些带有竞技性的也很不错。如跳拱、斗鸡、打棒之类。打棒,是用一段略粗的短棒,去敲击另一个短的、两头削尖的小棒,待其飞起时将它击向远方。可连续击打三次,远者为胜。对方可以将飞行的小棒接住,令其失去继续击打的资格。有点类似于垒球,参与者可多可寡,趣味性很强。
     我有一表叔,年龄比我稍大,他家住在城里,时常到我家里来玩耍。他的响簧玩得特棒。响簧分单簧和双簧。单簧象陀螺,上面有一圆盘,旁边是进风口,分多少道门(进风口)。双簧则似健身房里的哑铃。扯响簧是手握两根竹杆,端部是一根线连接,依靠往复运动使其旋转,从而发出声音。我表叔玩响簧什么跳杆、高抛、线上往复旋转等等都能玩,而且他还喜欢玩十二道门的(进风口越多越费劲)。在城里,他们游泳只能在游泳池,而到了我们这里,什么荷塘,小溪、灌溉渠什么都有。游完泳后,每人摘一张荷叶戴在头上,回家后,还能煮荷叶稀饭。有时我也到他家里去玩。每次只要我们有钱,不是去看连环图(小人书),就是去转糖饼(糖画),要不就是买印花儿。还有的时间就是吃大头菜片(一种用小竹签串几片很薄、切得很有型的、醮有作料的大头菜片),钟钟嘴儿(橄榄),或是喝凉水(一种加色素、糖精的用玻璃杯盛装的凉开水。类似现在的速冻果汁)。“印花儿”现在没有了。那是用复写纸之类的画的古代人物,买到后与其它白纸一起夹在两块玻璃里,然后放在阳光下曝晒,不一会就会就图案复印在白纸上,很好玩的。
     那时候,不管什么时间,院子里只要是有人在玩什么游戏,你看到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得到许可后你便可以加入。每次玩的时候,总是人越玩越多。很多时候,有的人都是在父母多次催促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了。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孩子的减少,各种玩具的不断翻新,孩子们的群体性变差,很多的自制玩具、玩法,别说孩子们,就是孩子们的父母也末必能玩,所以就在萎缩中逐步消亡,就成了遗产,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就显得迫在眉睫。许许多多的土玩具,土玩法,事实上都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过生,在一家餐馆里,四周挂满了老成都的童谣,不管是不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满有兴致的高声吟唱。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更会忆起一些难忘的往事,倍感亲切。因为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这些童谣中泡大。现在国家强调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实,我们小时候玩的都是“非遗”。

《南闸民歌》 金矿

《讨饭歌》     

        多少年我收集乡土民歌搞民俗调查,可以说把南闸镇的村村组组都跑到了,几乎没有空白点,每个生产组都有我几个定点调查对象。要谈现今六十五岁以上的人,也就是说建国前出生的一帮人,我做了调查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都讨过饭。就连几位退休的老教师,他们说童年时期都耍过大碗。那高寿老人以及故去的祖辈就更不谈了,那个比例会更大。其实我在童年时,不是说丢人的话也曾经耍过大碗。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以上的人大都经历了几次大饥荒。一次是一九五四年发大水,南闸境内一片汪洋,房屋田地都被一冲而光,秧田在水里浸泡两个多月,颗粒无收,尽管人民政府有所救济,毕竟与温饱相差太远,为了保全性命,只好远走他乡。再谈从一九五九开始的所谓三年灾害,大食堂以后几乎是几个月都分不到口粮,在家里等着饿死不如上安徽及江南逃荒。
        由于有这逃荒要饭不美好的经历,南闸民歌中也就自然出现了一个分支《讨饭歌》,我在三年前将南闸民歌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录制了七十五首民歌碟片,其中就有民歌王邵开山演唱的两首《讨饭歌》。从他老人家嘶哑的歌声里我们想象到早年穷人逃荒要饭沿户讨乞的悲哀。
       我通过几位民歌老人的采访,他们谈到关于讨饭歌也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光明的讨饭歌,这种讨饭者应该是乡间优秀的民歌手,她能唱出很动听的讨饭歌,让讨饭的对象主家很主动地多施舍一点。这些讨饭歌的歌词有点光明,通常是即兴地使用优美的乡间民间小调旋律,唱一些吉祥如意的内容,这是有针对姓的,有老人的人家是祝福健康长寿,多是寿比南山松不老,日月同庚幸福多之类;而主家有读书的小孩则祝福公子开元及第榜上有名中状元;常规用语多是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合家幸福。全是喜庆的话,这些话能尽量避免粗俗,不能让主家生气。到有些大户人家门口,还要准备几首高雅优美的传统程式喜庆民歌,因为主人会开心地点他喜爱的歌,当然也一定会施舍得更多一点。这是讨艺饭,有的人还会带演唱道具,这道具主要是麒麟,只要一只手拿着,代替了讨饭棍,麒麟本身就是神话中吉祥的象征物,拿着麒麟唱“讨饭歌”得有文艺表演的风格,因为一边唱一只手还要适当挥动麒麟。这些人肩上还要背个稍马口袋,能讨到一点余粮就更好了。唱麒麟多不像那种可怜的悲哀。那就是一种自由地演唱、浪漫地演唱。家乡有一种民间歇后语就叫“玩麒麟讨饭——穷快活。”
       也有一种说法:“富人整天想着发财,穷人整天想着快活”。要说快活其实也是一种自由。怎么说呢,深陷在穷圈子里没有出头年,他们唯一的生活方式就是穷快活。有一首讨饭歌就是一种穷快活的浪漫,“手拿文明棍(讨饭棍),整天沿庄跑,东庄替我把饭来煮,西庄替我把汤来熬,要两个钱打酒喝,不怕官府不怕强盗,草堆根里环一夜,星星亮月陪着我,哪个没有我逍遥。”
       邵开山老人演唱的一首讨饭歌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意境,是一种跑兵荒的讨饭,在封建王朝的旧年代男子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命就像一只小鸡子,兵败如山倒,那战马都会把人踩死,再加上士兵与士兵之间的肉搏,死伤无数,挂彩更是无数,败下来伤残兵多无依无靠,那败者为寇的官爷们那里还顾及伤兵的死活,他们无妻子无儿女,又没有了生活能力,只好拖着残疾的病体去讨饭。邵老爹的讨饭歌就是一个伤兵在讨饭时对那种兵荒马乱的诅咒。对那种罪恶势力的诅咒。我根据歌词内容反映的年代推理,应该特别遥远。大概少则晚清。是一种原始的传统讨饭歌。算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乡野文化遗产了。
        当然,如果把讨饭歌的起源再向更遥远的时期追溯,有可能源头就是远古时期,那时候生产资料奇缺紧张,官府衙门昏庸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活水准低下艰难,地老天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讨饭现象更是天下普遍,有讨饭的现象存在,当然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讨饭歌。那是贫穷的记录和见证,更是旷古的凄惨悲歌。
       无容置疑的是,从贫穷古代走来的讨饭歌,旋律一定不是太优美的,没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也没有多少艺术素养及过多的音乐元素。它只是流淌在民间底层的下里巴人式乡土民歌艺术。只能记录收藏,不适宜表演拔高,再说在新的康乐时代谁会愿意装着那副穷像,无奈而又无聊地去唱讨饭歌呢。
        这种被称为遗产的讨饭歌,大概不需要活态传承,把它记录在文本里,也可能叫文本资料传承吧,让后人去理解我们农民祖辈的艰难和困苦,去理解祖先的无奈和悲哀,我不禁想起建国初期“忆苦思甜”的提法。遵循列宁吧:“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讨饭歌也是一种明鉴历史的教材也。

《麒麟唱与锣鼓仓》   

        我是搞乡土民歌研究的,通过到一些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歌区调查采访,发现,在一个同一种语系的大民歌区域内,一些乡土民歌曲调旋律的特点多是大同小异,因为民俗习惯决定了地域民歌民谣的特点,在同一种生活习惯模式下产生的民歌民谣都是大胫相同。我这里想谈一谈麒麟唱与锣鼓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淮安县文化馆音乐老师黄平对我们南闸民歌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次深入到我们南闸水乡村庄采集乡土民歌。我是文化站长,对民歌也小有爱好,有幸陪同他同行。当时我还年轻,对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甚少,关于对一些生僻的民歌命名当然都是他说了算。
        当时到周庄大队,聆听戴坤生和戴钱生老弟兄俩唱的民歌。那一天,戴坤生说自己唱两段麒麟唱,而戴钱生说来两段锣鼓仓。按照旋律调式,两种曲调应该说差不多,都是那种哼唱的小调式。黄平老师说,你们弟兄二人唱的都是民间小调中的“麒麟调”,在江苏民歌音乐中已经有人搜集到了,哪知这弟兄俩却与黄老师争执了起来。
       原来我们南闸对这两种调是有严格区分的,虽然麒麟唱和锣鼓仓都是一种讨饭时一种演唱形式,但不尽相同。先谈戴坤生这人性格孤僻,不合群,一般讨饭多是独来独往,用戴钱生的话说他是独和尚,一辈子没有几个朋友。他是一个人玩麒麟,这麒麟栓在一个手柄竹竿上,那麒麟扎得也有一点技艺,在抓手处还有两个小机关,就是麒麟会翻眼睛和伸舌头,大拇指一捺,麒麟的舌头伸出好远,小拇指一扣,麒麟的眼睛就翻起来挺吓人的,他到人家门口就即兴来几段麒麟唱再加上那麒麟的小表演,没有半升米还不动身,地方上人都说他是青皮式的流言八大套。他还替我变成顺口溜,看见我总要说上几句:“金矿金矿,文化站长,个子不高,喜听古唱”。拿他没有办法。他唱的麒麟唱显得很自由,句子里有长短,音调里音节有长短,根据内容需要,他喜欢怎么唱就怎么唱。
       这戴坤生大概就是玩麒麟的命,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生活好转。他儿子和儿媳妇都是社会上有头有面的人,坚决反对他再乱跑,他就是不听,还是玩麒麟耍大碗。最后竟然一个跟头跌在路上,脑溢血,等儿子赶到已经断了气。
        而戴钱生唱的锣鼓仓却不同,他唱的是一种集体表演唱。他们有一个表演团队,四个人敲锣鼓,两个人跳花鼓舞,还有一个人挑担子或者推小车,有两三个口袋,把主家赏赐的米和稻子分袋装着。之所以叫锣鼓仓,也就是说有锣鼓伴奏。走到一家大户门口,或者说是在庄口的打谷场上,先摆开架势,锣鼓先敲起来,这样一个庄子的男女老少都来了,户主都是有准备地不空手,多是拿着一个葫芦瓢,里面有半斤米,或者是半瓢稻,一个庄子三二十斤粮食不费事。他们这个小团体在附近几十里方圆还小有点名气,因为他们不争多要少,而且演出质量也不错有人看,每一个小场子都要演到半个小时左右,除了两个单独表演的男女外,他们几个敲锣鼓的人都有几下子,都能唱几段,都能很俏皮地说上几句道白,只要他们一开场,一个庄子的人都会来听他们的“锣鼓仓”。
       他说这种唱法就叫“锣鼓仓”,戴钱生老汉说这是大家都叫惯了的,因为他们锣鼓点子很有节奏,多是“台台仓、台台仓、七冬七冬台台仓”,敲上两遍,唱上一段,很有板眼。他唱的旋律有点像凤阳花鼓,但要比凤阳花鼓还要来得活跃,这锣鼓敲打就为演唱增加了几点热烈的气氛。
  戴钱生老汉告诉我们,在建国初期,他们锣鼓仓还配合新政府搞形势宣传,参加区里的花剧汇演。当时他们演唱的是十恨系列,“十恨死老蒋”,“十恨旧社会”、“烟花女十恨”等等,都是对敌方和旧传统观念的控诉。说这些唱虽然唱不出喜庆格调,但语气都是坚定的,不拖泥带水,不缠缠绵绵。也起到了宣传效果。
  这种民歌的表演大概是一种新民歌与传统民歌的一种糅合吧。 我听到戴氏二弟兄的演唱,他们的旋律风格有点大同小异,只是戴坤生的演唱“麒麟唱”大概就因为其表演道具是麒麟,多几分油滑随便,曲调不是那么定腔定谱,这也适合像戴坤生那种流浪者的性格,有一点像流浪者之歌,“阿巴达姆……”。我看这也可以称之为水乡流浪歌。
       而戴钱生老汉唱的“锣鼓仓”,命名也有点顾名思义,因为他们有锣鼓道具,是一种锣鼓演唱。曲调旋律就被上了一点龙套,有了一种约束。但旋律基调都是一种格式。我问起这两种曲调和两种表演形式究竟起源于哪一代,他们都说不清楚,戴坤生说他是祖传,他父亲在世就玩麒麟,他跟父亲学的一套,只是父亲死的早,自己也怕吃苦于是就玩麒麟耍大碗了。
  也许这是南闸民歌出了名,我把这些无奈的老古董都翻了出来,这些“麒麟唱”和“锣鼓仓”虽然风格不同,但毕竟是我们南闸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毕竟是这些尚已古老的曲调伴着我们南闸的世代父老乡亲度过了苦难岁月,所以好多南闸民歌曲目也是南闸苦难历史的见证,还是值得我们后来人收藏和引鉴的。留着它吧,记住它吧。

《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  

       “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上了田埂秧鼓就撂后山,快活一时算一时,回到家里婆婆的脸色还是很难看。”这段唱表现的小媳妇借在秧田里唱秧歌向女同胞们诉说家规之森及严婆婆管教的规矩太狠的内容,还很有一点反封建的新潮呢。
        “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大概是我们白马湖畔南闸民歌栽秧歌谣中的一个特殊曲牌。整个多段体的唱段叙事比较完整,有一点故事情节,总共有十多段,每段四句,话题也就是从上面的几句引子开始,叙述小媳妇在婆婆公公的森严管教下受苦受罪的经过,歌词委婉而不太直露。意味着在秧田里打鼓唱唱只能是秧田里进行,在不栽秧的场合是没有机会唱的。
        这开头一句也是每一段歌词的开头句,就像一首歌里的衬词,通过这句话的重复出现,以便把那些苦难生活经历故事引出来。参加栽秧劳动的多是强壮女劳动力,有大姑娘小媳妇,也有大嫂大婶,这是小媳妇在向一起劳动的同道们谈谈知心话,是一种人之常情。当然在诉说时,婆婆肯定不在秧田里,小媳妇是不会当面说婆婆坏话的。
  我在这里想的,为什么在栽秧田里会出现这种反封建的新潮意识?也许这里应验了一句俗语,就是“栽秧田里无大小”。也就是说栽秧田是一块特殊的天地,这里有言论的自由,也有反封建的自由。乡野的栽秧田里有小媳妇诉苦的自由,小媳妇在家里受的罪拿到栽秧田里倾诉是受到保护的,这也是乡野几百年来的一种人权解放的延续。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乡土民歌的积极因素,也看到了乡土民歌的思想价值。
       我在调查中向一些老年秧歌手们咨询,为什么栽秧田里无大小呢?为什么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呢?她们也具体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她们是很自信的,因为栽秧田里的劳动妇女之所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就是因为妇女栽秧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指代劳动,男人是完成不了的。这也许是世代沿袭吧,之所以只有妇女栽秧,这就牵涉到妇女身体结构的特殊性,因为妇女的骨盆大有相对的稳固性,整天腰弯可以接受得了。记得我中学放忙假时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帮妇女栽秧者拖隔线绳子,空余时间帮母亲赶趟插一排秧,不一会工夫腰就疼得受不了,体会到栽秧确实是只有妇女才能完成的绝活。在栽秧田里说话男子要指责她们,她们就可以拿格子,洗手不干,男的就要来巴结她们。
       再说秧田里栽秧是清一色女性,没有男同胞干扰,她们就可以粗野地自由放荡,说一些粗俗话,唱一些粗俗词,包括一些向夫权挑战、向公婆挑战歌词内容,也就无所顾忌了。我当时拖绳子靠近她们,她们都叫我把耳朵捂起来不要听,我有时候会说她们有点不要脸,她们会一起向我进攻,说小孩子家没有你到的豆芽子,小心吐沫星子会把你淹死了。也就是说只有在栽秧田里才是妇女们清纯的自由世界。
       “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还有一种语义内涵。就是女性都是直性子的人,要快言快语,不要做小鸡肚肠的女人,哪里说话哪里了,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光明磊落,不把一些过激语言和过激情感记在心里挂在嘴上唠叨不絮。如果把栽秧田里说的话唱的唱到别处张扬那就不好了。所以“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又是水乡女子朴实情怀的象征,也是对水乡女子坦荡心地的礼赞。
        关于“栽秧田里栽秧田里散”,我搜集到几种不同版本的歌词,还看到它有一种不太一致的语言意境风格。有一首歌词内容含蓄。从规劝角度受公婆虐待后不要同公婆计较顶针,“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你以后也有用媳妇的那一天。而有一首是站在媳妇角度上要捍卫媳妇的人权尊严,叫这小媳妇要有骨气要硬气,不要软骨囊,要打就动手,要骂就还口,不要老是被婆婆踩在脚底板上。我分析前一种歌词的出现,年代要早一些,因为那种翻身观念在封建社会是不能容忍的。至于那种捍卫式大概是翻身歌谣吧,年代不会久远,是一种后来精神和思想的体现。
       但有一点还是要值得说明的,这“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应该是水乡的特产民歌,不是舶来品,它是在水乡生活中产生、是在水乡生活中定格、是在水乡生活中张扬。它是反映水乡的人和事,也是反映水乡人生活的情感。为我们研究本土民歌的起源提供了可考的依据。说明水乡生活本身就是多姿多彩,值得讴歌、值得倾诉、值得演唱,这是水乡乡土民歌的属性,这也是水乡乡土民歌特有的闪光点。
       依据这种推理,我们就可以很轻车熟路地找到“栽秧田里打鼓栽秧田里散”这首乡土民歌的歌眼,那就是水乡世代劳动妇女豪爽开怀的个性,以及水乡世代劳动妇女纯朴率真的美德。秧田里的事秧田里做,秧田里的歌秧田里唱,秧田里的世界是水乡女性独有的世界,那里有欢笑,那里有自由,那里也有奔放……。

《挑 担 号 子》   

      我曾在《挑担白米下扬州》那篇散文中提到我们白马湖地区的挑担号子,刚才在网页上看到兴化茅山号子的介绍,这里我不禁想到还是要把南闸民歌中的挑担号子作一专门地记述,也算是让读者对我们水乡民歌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我今年已经年届花甲,从少年起就开始了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劳动。提到劳动,就少不了挨肩磨担。记得还是十二三岁的时候,假期和一帮小伙伴们割青草积肥。多要跑到二里多路外的河边草滩去。说实话,青草好割,要把割好的青草运回家可就真够受罪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用肩挑。我本身个子小,营养不良,长得很精瘦,那青草担子在肩上简直就像一座大山,走一步都很艰难,没有办法只好咬牙硬撑着,挑担子必须挺起胸直起腰,如果弯着腰那种压力和压强负荷就更大了。
      挑担子时首先要忘记肩上的痛苦,要勇敢地坚持着。这时候要想心情轻松,唯一办法就是嘴里要不停地呼叫着挑担号子。挑草担子当时也形成一个队列,队列中的行步多是整齐划一,而挑担号子也多像一种进行曲,伴随着行步哼着唱着,形成了一种很有规律的音乐旋律。群体的挑担号子多是一人起头领号子,然后群和,每一个挑担者演唱的旋律节奏是一样的,大家都附和着一种很特殊的和声。即使是五音不全的人参与也不会黄腔。领头起音的人多是乡间的优秀歌手,他的音色要超过他人,挑担子要有力气,要求其中气饱和。音色浑厚优美,把握得住队列全体人员声音频率走向,接得住群和后的起伏跌宕。还要有即兴创作长段口语歌词的技艺和水平。这样就方便了大家,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艺术参与,也给大家一次艺术享受。那种错落有致的号子声在晚霞微带露霭的乡野上空飘荡,真有一番很灵动的生活情趣。
       如果是大家肩上的担子不太重,那肩头的压力也不太重,大家统一换肩,步履轻松而又自由,清一色的村姑或者是性感成熟的嫂子娘们,那种挑担号子声还真是特别优美,起头领号的人多是放出长音,每一句要有近十拍音符,很是悠扬飘逸,带有一种歌剧味的美感。而后面群和的女子都显得那么开心和自豪,号子声里有人故意施展一些艺术才华,表现出一种和音共鸣声衬托,这就增添了一种艺术色彩。已经有艺术家将这种演唱搬上舞台,加上舞蹈的诗意,再说演员们肩上没有实际的担子,只是彩绸的道具,那自然就有美感了。
  也许这些观念都是艺术家们为了采集民间艺术看到的美感。是啊,艺术往往会把我们日常生活美化。其实真正重担在肩,农家人才顾及不了艺术呢,根本没有那种开心的感觉,一副长担挑下来,身上可说是大汗淋漓。哪个人肩上不是多高的肩瘤子。哪个人身上穿的衣服不是湿透了,汗也顾不上擦。
  前些日子,我到戴庄村采访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赵长久老人,他在年轻时是乡里很知名的大力士,四五百斤的担子挑了就走。我同他谈到挑担号子问题,他有点笑话我,说你真是骑驴不知赶脚苦,那挑着沉重的担子已经来不及唱小唱了,那是支架子的喊。就像一个人突然进开刀房一样。你看老人的比喻多生动。确实这种呼喊挑担号子是一种纯粹的无奈,他不是浅唱低吟,他不是悠闲自得。殊不知那比人还重两三倍的重量压在肩上,还要行走,还要行远路。那种艰难可想而知。这肩头负重也是练出来的,我的父亲原来是街上人,年轻时根本没有挑过担子,自从到我母亲家当家立业,可真把他受苦了,在大集体别人挑你不挑就是不行,所以他这种负重强度就比别人大,你看他平常唱个小调音色也很美,可是一到挑担子打号子,就几乎是一种痛苦的呻吟。是一种嘶心裂肺的呐喊。声音里根本没有一点美好的音乐元素。
      所以,挑重担的人喊那种号子声音音阶都很短促,同时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能称得上是一种乡土音乐吗?我真有点怀疑,就像病人的呻吟我们总不能把他说成是唱歌吧。在旧时代说一个人能挑多重的担子,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夸赞,这只能是对一种苦力劳动的认可。说实话谁又愿意把好几百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以此来锻炼身体呢?所以作为我这挖掘和研究乡土民歌的人,并没有对它重视,也没有把它当着一种民歌艺术来看待。我不忍心去刺激祖先这种流血流汗的无奈壮举,他们是一种无奈的挣扎,是一种悲苦的哀号。我们没有理由去愧对农民祖先,他们就是在一种肩压重担中呼喊着挑担号子,从艰难中走来,在艰难中远去。
   眼下,年轻人的肩头不再有那种实际的重担了,所以大家才想到了音乐,才想到一种带有音乐元素的挑担号子。我只是记录了一些挑担号子的原词,没有记谱,也没有把这种号子歌颂为光彩。“哎呀吗子上啊来号呀号子哎……”,即使是那带美感的歌剧旋律现象毕竟太少,可能只是一种表演吧。哎,无奈的挑担号子,就让它远去吧,但愿它永久不要回来。

《大  红  花》   

      “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胸戴大红花,喜报寄回家”,在建国初期新的建设年代,“大红花”可说是很光彩的象征。有一点叫人不解的是,在我们南闸乡土民歌中有种曲调“大红花”,倒没有那么欢庆和光彩,却表现出一种悲哀,听去悲悲切切、哭哭啼啼。不知道它怎么会也叫“大红花”的。
        民歌进淮剧后,这“大红花”曲调被悄悄的改名为“淮悲调”,或者叫“新淮淮”,但那《淮剧常用曲调》小书中还是叫“大红花”。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每个生产大队都遍地开花搞文艺宣传队,还跟剧团学排大戏。我们民歌之乡能演唱淮剧的人才多,于是一家与一家竞争,都排起了多幕剧。主要是“样板戏”,还有《江姐》《红嫂》等红色题材的剧本,这些剧目都有悲苦的情节和场面,都安排有苦情唱段,乡土演员于是都很轻车熟路地调度起“大红花”。
       这“大红花”曲调特点是低沉、悠慢、缠绵,音乐元素中有很大成分是悲苦音韵。记得《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那大段就是用“大红花”唱的,很动情感人,村里老头老太是百看不厌,也许是他们曾也有痛苦经历,经常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泪流满面。有位老太夸不绝口说:“还是‘大红花’拿得住人”。
       提起“大红花”这乡土民歌曲调应该有了久远历史,这曲调最适宜演唱那些话本唱词。记得小时候,母亲拿手就是唱这“大红花”。每到夏天夜晚,在打谷场上全庄人都聚到一起纳凉,大家都请我母亲唱大段的“大红花”。母亲在年轻时喜欢学那有绣像插图的小唱本,像“李翠莲游地府”、“赵五娘上京”、“孟姜女寻夫”等,都是苦情戏文。母亲总能熟记它,一个长段得唱半个小时。这“大红花”曲调悠慢,里面多带点徐缓的板眼,没有二胡伴奏照样唱出特色。
       到苦情高潮时,母亲会突然停止演唱,加进一些快板句式的道白。这样把唱词的字眼咬得更清楚,让听众能记住重点唱词。由于听的次数多了,有些老头老太都能记住关节渡口,唱出上一句,他们也能小声地哼出下一句。“大红花”之所以让父老乡亲百听不厌,正是迎合父老乡亲昨天夜半悲歌的痛苦回忆,深有感触地越听越有滋味。
      这种“大红花”由于悲苦缓慢,旧年代在我们乡村还有另一种流行渠道。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家里上辈人归天了,她们不会悲苦地哭丧。就演唱“大红花”曲调,数长道短地把已故亡人在世的恩德编成唱词,唱着唱着也会掉下眼泪,以表示自己的孝心。那些会哭丧婆娘们的哭腔也有很大程度是“大红花”旋律韵味。其实我小时候最不愿意听这拖泥带水的哭腔,听到有人唱这些苦唱,我们都跑得远远的。
      自从我迷上乡土民歌以后,对“大红花”产生了兴趣,总想对它刨根问底研究一番。我首先想到的是“大红花”最起码要流行百年以上。因为到红歌时期,不会再把这悲苦曲调命名为“大红花”,从情感色彩上讲,大红花毕竟是阳光的代名词。“大红花”的出现应该比红色革命早得多。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请教一些年迈的老民歌手,她们也多是糊涂观念,都说不熟悉不知道。而民歌王邵开山老头他说了几句,我倒认为有一点道理。他说现在人都把“红”字捧得多高的,他说这个“红”在历朝历代其实并不是一句好话,旧日坐月子的女人都叫“红”人。一般人家是不让做月子的红人进门的,说红人进门必定晦气。以前“红”的字眼是人们讨厌的,主要是因为血是“红”的,谁家又愿意出现血光之灾呢。说这种“红花”是过去人头落地血喷出来的惨样,是人们最忌讳的,被他这一解释还真有点叫人骇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还说对文采不正用的叫“红笔师爷”,把拉皮条的叫“红娘”。哈哈,在邵老爹眼里这个“红”居然是这么可怕。我同他开玩笑,你说这话在文革就要被抓起来了,他说那时候我敢说吗?要抓还是先抓你站长,是你叫我说的,那都是趣话了。
      我在想,这家乡的“大红花”悲苦曲调同“大红花“的本意也许就没有关系,在命名时是创意者故意找来这个忌讳名词来低档的。其实有些名词本来就没有褒贬色彩,多是一种人为地夹套。有些名词儿也会被误导引向偏见,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和意识所导致。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中性事物和现象都强加政治观念去定义,还是提倡一点原生态原本意境为好。往往一个时代会有一种局限,目前那种大“红”大紫时代已经大幅度降温,眼下提倡“绿色银行”、“绿色食品”、“绿色家园”。家乡“大红花”也跟着淡去了,很少有人再唱“大红花”。因为大家都在阳光下幸福生活,富裕生活乐小康,何苦再悲悲切切干什么?

《水   鼓》   

       我们水乡南闸人喜欢把秧田里栽秧的劳动歌谣称之为“栽秧鼓”,在地方乡土民歌中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叫法。为此我曾专门写了一篇民歌散文《栽秧鼓》作记述。而“栽秧鼓”中的“水鼓”也应该说又是特殊的特殊。这里我想把它单独提出来写一篇文章。
       要说南闸民歌中“水鼓”的“水”,其实并不是白马湖水的“水”,而是水田的水。水田同旱田相对应,旱田长旱粮,水田长秧苗。通常讲水田是插秧的农田。然而在早年水乡南闸的水田还真是标准的水田,是及其低洼的水田,是常年浸泡在水中的水田。
       水乡南闸过去是一种锅底洼的地势格局,常规不发水灾的好年景,那些低洼水田里水都排不出去。有民谣为证:“春天浪滔滔,夏天水齐腰,栽秧先排水,割稻潮棉袄。”由于常年泡在水里,田里的淤泥就特别深厚,栽秧时妇女踩在水田里,那淤泥都要深陷到大腿丫,这样栽秧的农活就特别辛苦,需要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前面的秧插下去,要一步一步向后移动,站稳脚跟再把前面的脚塘淤泥用手抹平再插秧。每天栽秧好手能插三分地就不错了,与稻麦田栽秧的功效相比只有一半,水田里栽秧需要胯部用力,一个秧季下来个把月,这样栽秧手们的臀部肌肉就特别发达,所以就有“圩田(即水田)里妇女——大屁股”的说法。
       艰辛的劳作唯一能解除疲劳的娱乐就是唱“水鼓”。这种“水鼓”的演唱可没有在稻麦田栽秧时的演唱那么轻松,是一种渴求自由的演唱。这些能演唱水鼓的栽秧手一般不是刚学栽秧的小姑娘,这劳动强度大,新学手的姑娘手里栽秧还顾不过来,跋涉也很困难,蠕动一步要使出全身的力,那接连地演唱她可吃不消,所以能唱“水鼓”的歌手多是中年妇女,因为她们中气饱和,这种吃力能顶得住。
       “水鼓”的音韵不像其它秧鼓那样委婉轻柔,很有点阳刚之气。“水鼓”的衬词句比其它秧鼓短促而又干脆,没有长拖音,不拖泥带水。节奏也稍快一点。“水鼓”的衬词音韵不光是鼓声,还有锣声。在一句实词唱后,伴唱人就带一句鼓,“当当七当歪子来,当当七当哎呀来”。还有唱水鼓实词的人也不会唱多长时间,通常唱上几段就要换人,如果一个人唱时间长了就会显得中气不足,所以唱“水鼓”多是轮流坐班,这样大家都能得到锻炼。但由于劳动强度大,有时候歌手们会失去演唱兴趣,有时“水鼓”演唱会越唱越缺少激情,经常会相互推诿后,不了了之地冷场。
        “水鼓”的实词多是不长的程式唱段,像“太阳下山黄又黄,我牵水牛去打场,水牛多吃稻桔草,低头吃草误时光”。歌词句里多是表述通常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复杂的意境和情感,是一种乡野的乡土文化。
       二零零九年,江西电视台精品创作部编导柳春江先生来拍《南闸民歌》艺术专题片,他从众多的南闸民歌曲调中选中《水鼓》,他说水乡民歌里“水鼓”的水韵成分浓厚,很有水的代表意境。但毕竟没有栽秧程式劳动的现场劳作,是一位缪姓老太(75岁)和周新华女士(62岁)在车水时对唱“水鼓”,时间短而匆忙,她们倒唱出悠闲自由的情趣。再说眼下农民的生活好了,她们心态也光明了,所以她们演唱“水鼓”的风格也改变了,没有了当年那种伤感情绪,缪姓老太多年不唱后,一时叫她唱“水鼓”,唱过一段又要唱一段,大概是一种对当年那种水田劳动忘情地留念吧。
        为搜集“水鼓”,我跑了柏庄、梁庄、泾河等几个早年是水田的村落,听了好几位老年歌手的演唱。我在寻找她们演唱风格的共同点,发现她们深沉感多于激情感,广角思维多于狭隘思维。深沉的生活会让农家人带来更多地思考。我在同她们的交流中,发现她们普遍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看得都比较透切,不浮躁,心境和心态平静,大概是经历沧桑的缘故,没有棱角,与人和善,与世无争,显得几多成熟和老练,农民的朴实情怀在她们歌声里得到良好的体现。
      我想同她们收集一些“水鼓”的歌词,她们倒说得随便:“我们是想到哪里唱到那里,乡野中的万物都能编进歌词。”这就是乡土民歌手们的即兴演唱。当然,她们演唱歌词,都是原生态生活情趣的凝聚,也就会把一些社会现象引发的人生思考予以展示和流露,就像前面演唱的“水牛爱吃稻秸草,低头吃草误时光”,体现了农忙的时间紧张,黄金落地,老少弯腰。水牛一边打场一边吃脚边的稻草不是耽误时间吗?
       其实在我们白马湖水乡,“水鼓”的消亡要比其它“栽秧鼓”曲目要早得多,因为四十年前,通过兴修水利,只长一季水稻的低洼田全都改了旱,长起了稻麦两季庄稼。田干了,田里淤泥也就板结了,妇女栽秧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这样那悠慢的“水鼓”明显带不上劲。但这些老妇女们还没有忘怀它,有时也会开怀地唱上几句,但演唱情绪要比早先激昂多了。我倒建议她们在白马湖旅游开发以后可以经常唱给游客听听,能唱出一种深沉的美感,让游客们沉醉在我们白马湖悠远的情绪中,引发灵感,变成一种心灵的呼唤。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


“叫”——齐老贤一家的变迁(连续六)

文/蜀道人生

29、新机绝旧缘
  
  
   港商知道小尹和晶晶的事情以后,劝晶晶不要急:“你领取工资又没有签字,他们也拿不出证据,退什么退?”
  
   “你就说没有在我这里领取过工资,也没有兼职就行了嘛!光靠你的小尹说怎么可以认定这件事情?”
  
   “你暂时在单位呆着,我在香港给你办好聘书,很快接你到香港去工作,我会把那边的手续给你办好,到时候,你把这边的工作辞掉就是了。小尹这样一闹,你在这边还怎么工作得下去?”
  
   工作中的结识和了解,晶晶十分信任这个港商,晶晶为港商提供了自己的学历和有关身份证件,港商很快的就给晶晶办好了在香港公司工作的聘书和暂住证,要晶晶辞掉深圳的工作,到香港去工作。
  
   晶晶看到聘书和暂住证都是真实可靠的,就决定跟着港商到港商的公司工作。
  
   鉴于和小尹还是夫妻关系,晶晶还是给小尹打了个招呼,义无反顾的就向单位递交了辞呈,管得组织批准还是不批准,就辞掉了在深圳办事处的工作,跟着港商到香港去了。
  
   晶晶到香港以后,在港商的公司当助理,港商给晶晶安排了一套小户型电梯公寓作为晶晶的住所,租金公司报销。
  
   晶晶心里对港商也心存感谢,在公司工作也很卖力,成绩也相当出色。
  
   小尹总怀疑晶晶去香港工作一定是另有原因,一直耿耿于怀,虽然澳门到香港比到深圳方便,小尹和晶晶也经常团聚。
  
   可感情上的裂痕已经一天天开大,不但没有弥合,反而更加的加深。
  
   晶晶到了香港,看到金钱世界的纸醉金迷,看到香港这里的花花世界,感到自己仿佛进了天堂,不由得喜在心里。
  
   小尹在她的心目中也就慢慢逊色,彼此心中的隔阂一直留在心里就像一个个无头苍蝇一样的,梗着彼此的心,每次的团聚,都是不欢而散。
  
   最后,晶晶一而再而三的提出,这样的日子不是日子,还是彼此尽早分离。
  
   小尹看到和晶晶的感情危机已经无法挽回,也理智的和晶晶就此分手。
  

30、坠入情网
  
  
  
   晶晶和小尹分手以后,度过了一段十分消沉的日子。
  
   毕竟自己和小尹是自由恋爱,彼此欣赏,彼此相互促进,自己才有了今天的,晶晶对和小尹相处的那段日子还是恋恋不忘的。
  
   可时代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啊?谁不往高出走哇!
  
   晶晶是个很赶潮的女孩,也是个很有才华,很聪颖的女孩。港商对晶晶很是欣赏!
  
   港商看到“解放”了的晶晶,心里并不快和,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尽量的安排使晶晶心情愉快的工作,也多半要晶晶陪着自己一起出去工作,累了的时候,也会安排晶晶去咖啡屋或者茶肆轻松轻松,一边聊天,一边听听音乐,尽量使晶晶的心情愉快起来。
  
   港商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使晶晶很快就从个人的婚变的阴霾中解放了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港商的仔细关心、精心照顾和周到体贴晶晶感知甚浓。要是港商是个没有家室的人,晶晶会义无反顾的投入他的怀抱。
  
   港商年纪不是很大,正处在奔四的阶段,正是那个时代一些女孩子追求的最佳年龄的男人,阳刚年华,事业有成,人也帅气。 
  
   从品德上来讲,江老板还不是那种花心罗布的人。
  
   开初对晶晶还只是欣赏她的工作才华,欣赏她的美貌和文雅,欣赏她的奋进。
  
   江老板是作为人才看上了晶晶,把晶晶千方百计弄到自己公司作为骨干的。
  
   可经过一两年的接触,对晶晶也逐渐产生了好感,这些好感,在晶晶身上也有同样的滋生。
  
   在一次公司酒会上,晶晶和港商配合默契,运筹帷幄,得到了同僚和合作伙伴的赞扬。
  
   一个借酒发挥的客商竟然说出了一些使得晶晶感到尴尬的话来,弄得晶晶脸上红云陡然升起。
  
   港商看到涨满红云的晶晶的脸,白里透红,一身猩红的窄肩低胸紧身连衣裙时装,着在晶晶的芊芊玉体上,真是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的高雅、热情、富贵和美丽动人,心里油然的燃起了一团无名爱火。
  
   酒会结束以后,港商开车把晶晶带到了香港郊区一栋花园式别墅里,竭尽安慰,体贴和爱抚。
  
   晶晶的酒意还没有完全消退,紧紧依偎在港商的怀中,真是千娇百媚,看到怀中的晶晶,港商感到一股火焰无名熊熊燃烧,无法自制。
  
   晶晶瘫软在港商的怀里,一种消魂的感觉升腾,两颗彼此欣赏的心,就这样融合在一起了。
  
31、隐忍和等待
  
  
  
   自从晶晶和港商有了一夜之欢以后,彼此都不能自己,晶晶现在已经解放,没有羁绊,何况她是打心眼里佩服自己的老板,老板也是一片真情相与。
  
   至于长久的归宿会是怎样,晶晶暂且不再考虑,先享受眼前的爱和荣华富贵,走到哪里算哪里。
  
   其实晶晶一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做一个美利坚合众国的臣民!
  
   晶晶牢牢记住了江老板曾经的许诺,送自己出国深造。
  
   可晶晶也一点不急,晶晶一直在做着远走高飞的思想准备。
  
   学业,是不能松懈的,要在那边生存,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要积攒多一点,再多一点的钱,在那边才不会受苦。
  
   至于江老板的诺言能不能够实现,那都不甚要紧。
  
   只要瓜熟蒂落,晶晶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的!晶晶坚信自己会有那么一天!
  
   一晃,晶晶在江老板的香港公司已经干了一年多了。
  
   背地里和江老板也如夫妻一样亲密,在办公室有时候也有互相不可抑制的感情冲动,可还是必须隐忍。
  
   据说江老板的发妻的娘家相当富裕,江老板是岳父在内地经商的时候,亲自选中的苗子。
  
   岳父是在内地以过继给蔡家当养子的方式,把江老板从内地弄到香港安家落户的。
  
   岳父还把江老板一手一脚培养成一个成功的商人,这个公司也是靠岳父的扶持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江老板虽然是和发妻结婚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感情,可发妻对江老板的恩情也不薄,还给自己——实际是给蔡家生养了一个独苗儿子。
  
   江老板实际上知道自己无论对晶晶如何喜爱,也不能抛家弃子。
  
   所以,江老板只是时时和晶晶在一起温存,却不敢打算像其他人一样,永远把晶晶据为己有。
  
   晶晶不忘自己的远大理想,也从来不愿意对江老板有其他非分之想。
  
   没有羁绊,没有约束,好收好放,只要心中有彼此,这就是晶晶和江老板的一段难忘的恋情!

  
     ————既然开了头,还是续完为好。妥否,亲编委定夺。(蜀道人生)

点评

近来好像没有小说发上来  发表于 2011-7-25 06:2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7: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在线


雅君诗歌《人面桃花》赏析
文/ 黄岛主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歌的标题和构思脱胎于此吧?
全诗通读下来,有一种隐隐的痛痕,也有一种深深植入骨子里的期待。
“走 一路向南”南方是和暖的。“一路”表示连续性,也表示一种决心。 与其说是探访桃花,勿宁说是对心上人的苦苦追逐和满怀希冀的等待。
“来自一个风雨的午后”,在这里“风雨的午后”这一意向有一定的指代意义。 因为它承接了“不要”的前提和“探访”的条件和对象。
那么,“孤寂”、“悔”因何而生? “我”又为什么要“带着胭脂和泪,调不匀的色彩”呢?
我们是不是这么可以设想:一定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一定有某种不能轻易解决的疼痛,才会造成这样的隐伤。 因为“调不匀”。
那么,“去年”是什么概念?它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一个虚化的时间 。可以代指往事,功效如同我们常用的“昨天”。
如果说,前面两节语调和语感在粉红色的浅浅忧伤里滑行的话。那么,最后一节的笔锋明显有很大的不同,用笔更加轻快空灵 极力烘托一种陶醉的氛围。
“此时有白鹭翩跹,万籁含声”。雅致而空旷。 在这样的情景铺设下,引出假设“如果你来了”, “心情也会千峰舞蹈”。 山峰会舞蹈吗?不会。那么,是什么原因,竟然能够使所有的山峰舞蹈呢(千峰舞蹈)?自然是心情使然! 而心情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纵令“千峰舞蹈”呢 ? 皆因为前面所提出的系列假设条件——“如果你来了” 。
只此一节,足显爱之深刻、恋之痛楚。 “醉了梦中 酡红脸庞 ”而这所有的一切假设及思考,竟然犹如痴人说梦,竟然都是自我情感世界里虚幻的所思所想。
“醉了梦中那张 酡红的脸庞”,一个“梦中”,所有苦心经营的空灵境界尽数毁之一旦——南柯梦醒,一切依然空空如也。 诗写至此,痛感跃然纸上,太息不已。读者朋友,你感受到了吗?

<人面桃花>
------ 雅君

走。一路向南
盈盈桃花的芬芳
不要孤寂伫立树下
不要揉腕顿足的悔

我来自一个风雨的午后
带着胭脂和泪
调不匀的色彩
探访桃花
探访去年盈盈娇羞的容颜

此时有白鹭翩跹
万籁含声
如果你来了
心情也会千峰舞蹈
醉了梦中那张
酡红的脸庞




网络自由体新诗美句赏析工程(第一辑)
作者:山城子

前言:
笔者行走于网络诗坛,三个月后就满八岁了。尽管在触网之前,在一些地方的文学杂志与报纸副刊上,已经陆续发表了三百多首(各种分类的)诗作,但都是传统直白的白话诗。凭这个单薄的底子上网络诗歌论坛,我实际上就是个小学生的水准。于是萌生以年轻人为师的想法,天天上网浏览并坚持练笔。然而总觉长进不大,遂又萌生细致研读网上优秀作品,以从中领悟诗艺方面的奥妙。于是我把这种研读学习的纪录,在网上陆续整理出了
《阅诗随笔》98篇;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81篇;
《徜徉爱苑》37篇;
《赏诗笔记》77篇;
《现代诗修辞》23篇;
《新诗赏美》98篇;
《与阳吻说诗》27篇;
《形象诗美学》含80篇。
凡500余篇,约70万字。
自己收不住自己了。而为了深一步研读自由体新诗中层出不穷的语言美,从今年4月中,我开始在网上的诗歌论坛寻觅美句来研读学习。这使我越发印证了一个诗学规律,这就是:积极修辞是使以语言艺术为特征的诗歌引人进入审美的主要手段,积极修辞的创新,是诗创新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把我这个学习心得传达给更多的诗人朋友,我决定把发帖于几个诗歌论坛的“美句赏析”的60余篇小短文,重新整理,附录所选美句的全诗,加以补充,并继续下去,结集成网络书稿,以备广泛交流。

——山城子2011-6-19于黔中夏云镇


第一辑  选自中成诗界论坛

目录:
1、转虚为实的词类活用………………选自指冷笙箫寒的作品;
2、动词的比拟式活用…………………选自 飞 花  的作品;
3、 一“典”一“活”成美句………………选自 雪 馨   的作品
4、喜欢用传统语法修辞创造诗境……选自 天荒一隅 的作品
5、两个惊叹号的句子,双双而美!…选自 蜀道人生 的作品
6、活用一词,整句新鲜………………选自  巴  芒  的作品
7、两行诗两格三活用…………………选自 觅雪嫦晴的作品
8、合成词的拟人式活用,美如仙姑…选自  哑  榴  的作品
9、一词活用,一词拟人………………选自  陈  泯  的作品
10、揉两个比喻与活用于一句…………选自  云  抱 的作品
11、一拟一喻又拟喻相揉………………选自天荒一隅的作品
12、拟人、活用与双关…………………选自蜀道人生的作品
13、令人神往的北疆初夏景色……………选自天荒一隅的作品
14、叙双叠,拟也双叠。……………选自天荒一隅的作品
15、句子写活了,诗意翩然而至……选自天荒一隅的作品


1、转虚为实的词类活用

美句:
一茎执着,一茎忧伤
大片温情,大片遥望
(选自指冷笙箫寒《人间四月天——梦语<一>)

    赏析:
一茎,数量词。量词“茎”,从名词植物的“茎”转化而来,因此可以做具有长条状物体的量词。“执着”“忧伤”都不是条状物体,这里用“一茎”来修饰限制,就产生了有形的阅读效果。符合积极修辞的概念,属于拓展了的词类活用。
    这对于“一茎”来说,属于数量词的转虚为实的活用;对于形容词“执着”“忧伤”而言,则是用如名词的活用。
大片,形容词。用于形容连成片的物体,如大片深林。而“温情”与“遥望”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非物体而连不成片的。但用“大片”来修饰,就产生了转虚为实的审美效果,也符合积极修辞的含义,属于形容词的比拟式活用。这一活用,“遥望”这个动词,也就活用为名词了。
古今中外,诗之美句,没有不是积极修辞出来的,而绝非随意损毁语言而乱搭配出来的。指冷笙箫寒的两行诗,仅16个字,而词类活用凡七,没法不美。

2011-04-19于文化村

附全诗
人间四月天——梦语
文/ 指冷笙箫寒

1.
由水湄伸展
梦境一层层延伸
木维飞扬
浣洗的清香
为波状的思念
一圈圈包围

2
风吹草底
蓝从四面八方
汹涌而来
一茎执着,一茎忧伤
大片温情,大片遥望
天空与大地,同时为梦境着色

3
是谁偷渡了天空?
远方的佛光劈开蓝色
劈开梦境
粉色的翅膀降落
这一次的误入红尘,只为覆盖
从诗经出走的女子,单色的等待

4
还是要将宿命隔开
掌心向上,总有一只蝴蝶飞临
它可以粉红,可以纯白,可以
头戴金饰,可以歌唱。只一次
冲锋,就破开梦中的叹息
将芬芳,从四月打捞出来
开满额头


补充:
细读全诗,青年诗人指冷笙箫寒的别样灵动的语言风格,是来自大量的新颖的词类活用。
1中的“一层层”与“一圈圈”,是叠格的数量词的拟物式活用;
2中的 “蓝”,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汹涌”,是形容词的拟物式活用(将蓝比拟为水);
3中的“偷渡”是动词的拟人式活用,两个“劈开”,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单色”是名词的化动作为物体的活用。
4中的“隔开”“破开”“打捞”“开满”都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形容词“粉红”“纯白”是用如动词了,而形容词“芬芳”作名词用了。
以上全诗总共有20个词类活用,于是语言就有了灵动的光芒。难怪呢——这诗在某论坛举办的诗赛活动上,荣获了一等奖。

2011-6-19于文化村




2、动词的比拟式活用
~
美句:
揭一片又一片薄薄的月光,用掌心的暖
焙抚画外的余韵
       
摘自飞花的《人间四月天》

这是原诗的最后两行,都因起笔的动词“揭”“焙抚”的比拟式活用,使无形状的月光和余韵,分别有了薄片状、药材或食品的形状,从而生动形象了行文。
动词的比拟式活用,可以使没有具体形状的事物或意识形态,变得仿佛有了具体形状,有了视觉的阅读感觉,因而属于积极修辞。现代诗中有大量的此种活用。古诗中没有,应是对古代词类活用的新发展。

2011-04-19于文化村

附全诗:
人间间四月天
文/ 飞花

  横陈一段梦,横陈一段雪色
  天光未白,夜色同样未央
  四月的风,在梦中悄悄折身
  纷飞的花雨,到底会沾染谁的体香?
  
  打捞一粒粒流萤,打捞沉入水底的月光
  雾霭沉沉,我不忍叫醒落地的时光
  不忍叫醒你安静的怀抱
  
  人间或天上,奔跑的四月天
  奔跑的铁轨和梦,不是这个春天的道具
  想你的夜晚,只能
  揭一片又一片薄薄的月光,用掌心的暖
  焙抚画外的余韵

补充:
第一节的两个“横陈”,两个“一段”,属于动词与数量词联合起来的拟物式活用。
第二节的两个“打捞”,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叠格数量词“一粒粒”也是拟物式活用;两个动词“叫醒”,则是拟人式活用。
第三节的两个动词“奔跑”,是比拟(人或有蹄爪的动物)式活用。
节节都有成双成对的拓展性的词类活用,遂使诗文本的行走,格外地绰约风情起来。

2011-6-19于文化村



3、 一“典”一“活”成美句
~
美句:
  任凭零落
  庄周的蝶始终坚守
  下一季的含苞待放
(摘自雪馨的《前世,你是我的人间四月天》)
~
   “庄周的蝶”是引典入诗,非常雅致。说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他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一会儿梦醒了,发现自己僵卧在床。于是说,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篇寓言是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乐。也就是追求身心的彻底解放与自由。
   “含苞待放”是动词性的短语活用为名词性的短语。现代诗的一个奇观,就是从发展了的词类活用再发展到了短语活用。这里的活用,是用来比喻追求物我两忘的执着精神不泯。
    一“典”一“活”,很美地成就了这个诗节(原诗第5节)。
~
2011-04-19于文化村


附全诗:

前世,你是我的人间四月天
第一章  花语
  
  1.
  在这里沉睡
  在这里苏醒
  是谁
  摆渡了这次轮回
  
  2.
  鬼魅的蓝
  忧伤且摄魂
  带走香
  带走缘
  也带走泪
  
  3.
  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不在诗经
  不在蒹葭
  不在国色天香
  在海角天涯
  一个人的等待
  
  4.
  季风吹过
  翅膀就打开了
  迎着芬芳
  却难以歌唱
  
  5.
  任凭零落
  庄周的蝶始终坚守
  下一季的含苞待放
  2011.04.15
  
  6.
  四月款款深情
  把多少桃红、梨白
  拈于灯芯
  填满暗夜空缺
  
  7.
  有香升起
  在江南
  巴山夜雨,千里迢迢
  为西子送上一帘薄烟
  
  8.
  用断桥修饰
  落而不断的忧伤
  谁也参不透
  断桥
  为何只为雪断
  
  9.
  移步花港
  一尾鱼
  是游人眼里的风景
  无边无际
  
  10.
  再望江南
  前世的转身回眸
  在西湖之外
  又是一景
  2011.04.17

补充:
本诗共10节,用典的地方还有第十节的“西湖”,指《白蛇传》的故事;
而短语(或成语)活用还有第三节的“地老天荒”和“国色天香”以及第十节的“转身回眸”——均活用为名词性的短语;
其它词类活用有:
第一节的“摆渡”与“轮回”,都是动词,前者属于动词的比拟式活用,后者属于动词活用为名词;
第二节的形容词“蓝”与“香”,被活用为名词,而名词的“鬼魅”,却被活用为形容词了;
第四节的形容词“芬芳”,也活用为名词了;
第六节的形容词“款款”则是拟人式的活用,遂使行文有了绰约的风情;
第七节的数量词“一帘”做了拟物式活用;
第八节的动词“修饰”也做了拟物式的活用;
一首诗中,几乎节节都有词类活用或者短语活用,所呈现的语言风格,必然机制而灵动出一种美感来,这是不争的事实了。

2011-2-21于文化村

4、喜欢用传统语法修辞创造诗境

美句1:
“是倾听还是为了回忆”( 摘自天荒一隅【人间四月天】丁香雨)
    这在语文句式常识中叫选择句式。作者向读者传达的是任由挑选的两种情形。但在诗中,却产生了又像是“倾听”,又像是“回忆”的两个判断,或兼而有之,一边倾听,又一边回忆的扩大的诗境。

美句2:
“流水无声,花事无语”( 摘自天荒一隅【人间四月天】丁香雨)
    这在修辞学常识中,是排偶句中,又镶嵌了复沓。流水而无声,是诗主体形象的主观集中,因凝神而听不见;花事(纷纷飘落)而无语,是让读者想到那种寂寥的悲伤。这样造成的诗境,有一种悲伤的寂静美。
向天荒一隅学习,不用那些别人看不懂的生僻词语行文。
2011-04-22于文化村

附全诗
丁香雨
文/ 天荒一隅

四月,春风带雨。你醉卧板桥
是倾听还是为了回忆
往事虚幻的难以聚焦
丁香——洒下淡淡的紫

流水无声,花事无语。岸边
桦树林里的无字碑
已朽得不能再朽
经年,总有一些角落被遗忘

与你相约四月,共沐丁香雨
我们是否还该给那些坟墓添加些
新的泥土
以还我模糊多年的记忆

2011年4月22日5:21:12

补充:
第一节的动词“聚焦”,是做了比喻式活用;形容词“紫”,做了名词的活用:
第二节的形容词两个“朽”,做了动词的复沓;名词“角落”作了借代式活用。
第三节,动词“记忆”用如名词。
以上积极修辞密度不大,却疏朗有致。

2011-6-21于文化村

5、两个惊叹号的句子,双双而美!
文/ 山城子
       
美句:
鸟儿啊,请别叽喳,水声啊,请别打岔!我要在梦里演绎一场梦断桃花!
(摘自蜀道人生《【人间四月天】梦飞翔》)
前为并列关系的复句,整体用的是排偶格。
“鸟儿啊”、“水声啊”相偶而复沓“啊”;“请别叽喳”、“请别打岔”相偶而复沓“请别”。用词通俗而亲切,且有往复吟唱的意趣散发出来。
美还在于拟声词“叽喳”的活用为动词。诚然,这是为了诗句的简洁精练而省略动词“叫唤”所出现的语言创新现象。属于对词类活用这种积极修辞的开拓与丰富。美还在于“打岔”的拟人,所造成的艺术性,一点也不比“叽喳”弱。
后为单句,独立而美。
美在于:首先是“梦”复沓。次从象之意上来说,梦是无序的,但诗人在这里活用“演绎”一词,遂表明要在无序中推断出有序来。再次,“梦断桃花”,即关照了图片的内容,又是雅致的比喻。
一行散文诗,两个句子,七次积极修辞,能不美吗?
2011-04-24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梦飞翔
文/蜀道人生

    慵慵懒懒,头枕一朵桃花,梦游江南,纷飞的花瓣,飘洒弥漫.....
    呱噪的蛙鸣,惊醒我的懒腰,舒展的手臂,多想拉住闪现的美轮美奂,好想,沉在梦里,把这场梦绵延!
    鸟儿啊,请别叽喳,水声啊,请别打岔!我要在梦里演绎一场梦断桃花!
    仿佛,沉睡于一条小船,摇晃着一起飘荡的梦,迷不知返!何处是我停靠梦的港湾?
    春草疯长,搅乱了平静的心湖,涟漪潋滟,无人收割的苦痛,谁来悯怜?
    结局将瞬间枯黄,谁愿意匍匐,搂一抹春草入怀,压她于凌乱的荒郊野山?闻闻最后一缕清香?
    天空弥漫如梦的湛蓝,衣袂悠忽舞动,若一个飞天的女子?飞向你,飞上梦绕魂牵的蓝天!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补充:
这是一首7个小节的散文诗。从语言的艺术手段上看还有许多:
第一节,        以双叠格开头;
第二节,        “懒腰”做拟人式活用;形容词性的成语“美轮美奂”活用为名词性的了;
第四节,“小船”“梦”“港湾”是连续用喻;
第五节,“湖”“涟漪潋滟”是连续比喻,动词“收割”作拟物式活用,形容词“痛苦”作名词活用;
第六节,形容词“枯黄”为拟物式地活用为动词;数量词“一抹”做移就式活用,呈现画的效果;
第七节,被比喻而修饰的形容词“湛蓝”,活用为名词。

2011-6-22于文化村


6、活用一词,整句新鲜
文/ 山城子

美句:
把她灿烂地喊醒
(摘自巴芒组诗《飞花逐月蓝美人》之〈蓝美人〉)
形容词之于被形容的事物,在汉语中不断地约定俗成。比如动作,可以快、慢、急、缓,而路必大、小、长、短、宽、窄,阳光则可以温暖、明媚、灿烂,喊就大喊、或高兴地喊、或愤怒地喊、或远远地喊,不一而足。
    巴芒的“灿烂”,不去修饰阳光,却拿来形容喊,虽不曾俗成约定,然而一下子新鲜起来。那喊的情态,实在妙不可言,硬是胜过了无数的轻轻、柔柔、温纯、亲切、欣喜等等当用之词。
    从修辞学来说,这种活用的方法叫移就。

2011-04-24于文化村
附全诗:
蓝美人
文/ 巴芒

此刻,风未停在来处,也不曾远去
青草漫过河堤,丈量情感的温度
百花微乱,映一河蓝光
只有那难以分辨的月色
还在路上,荡气回肠

风在吹,花在飞,有人在流泪
花在飞,风在追,有人在迷醉
曾流泪的美人,迷醉成蓝色的幻影
静待在花香的入口,摆成开放的形态
在等待,那个看风景的王子
执一米阳光,进入她的梦
把她灿烂地喊醒!

补充:
第一节的动词“丈量”,做了拟物式活用,遂使“温度”,也有了长度的物体一般的形象了。“不曾远去”与“还在路上”,都有些拟人的阅读效果。这可以称作短语的拟人式活用。
第二节的头两行,是句中排偶与句间排偶的组合,而且还糅合着“在”与“有人”的复沓,以及“风”与“花”的局部回环。

2011-6-25于文化村


7、两行诗两格三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撒满地羞涩,让一缕香风
在空旷中安静地躺下
(摘自觅雪嫦晴《四月,躺在时间的蕊上》)

一格:比喻——用香风喻桥上的睡美人,相似点在于美的韵味。
另一格:拟人——既然上句“香风”(非人)了,而下句承以“安静地躺下”,就还原为人了。
活用之一:形容词“羞涩”,活用为名词;
活用之二:数量词“一缕”,是比拟式活用;
活用之三:形容词“空旷”,活用为名词。
虽多处积极修辞,但不露痕迹,只是觉得美。
2011-04-24于文化村


附全诗:
《四月,躺在时间的蕊上》
                   文/觅雪嫦晴
   
    四月,躺在时间的蕊上
    点击这个春天,桃花纷纷落下
    撒满地羞涩,让一缕香风
    在空旷中安静地躺下
   
    每个春天
    都是四月发出的邀请
    为等你,她把自己躺成一弯月亮
    仰望星空,寻觅春天的足迹
   
    你从茂密的桃源,悄然走来
    婉约被挂在了天上,所有偷觐的目光
    统统撞上月亮
    蔓延在时间的爱,加入滴滴泪水
    你能否读出她,眼睛里的天空  
   
    月光像谜语,爬上她的左胸
    偷听跳动的心音,用身体吸收袅袅香气
    用纷飞的桃花,和着泥土、空气和水
    占有人间四月的所有月光
    星空下,努力保持一双做梦的眼睛

补充:
美句择自第一节的三、四行。而第一行动词“躺下”,是做了拟人式活用;第二行动词“点击”,是做了移就式活用。
第二节,动词“邀请”,是拟人式活用;“躺成一弯月亮”,是拟物格。
第三节,形容词“婉约”活用为名词;动词“挂”与“撞上”、“蔓延”均做了拟物式活用;动词“读”,则是比喻式活用。
第四节,“谜语”是比喻;动词“爬”是比拟式活用;“偷听”、“占有”都是拟人。
以上都是很成功的积极修辞,遂使整首诗都很美。

2011-6-25于文化村

8、合成词的拟人式活用,美如仙姑
文/ 山城子

美句:
四月的娇颜
抿着小口
(摘自哑榴《和树边上的人:〈四月的小情绪〉》)

娇颜,由两个词素组合而成的偏正式双音合成词。娇偏颜正,词性从正,为名词。颜之娇者,初开的花,比如荷、牡丹、郁金香等等,之外就是少女、少妇之面相了。花无口,更不会抿着,所以是拟人,而非拟物(花)。
本来的约定俗成,娇颜是用在花或人的,诗人哑榴心裁别出,赠给了四月。于是,四月便花仙子般地款款向我们走来了。多么美的句子,因为一词的拟人式活用。
2011-04-25于文化村

附全诗:
和树边上的人:《四月的小情绪》
文/哑榴

四月的娇颜
抿着小口
四月的眼睛
在梦寐里
不愿苏醒
四月的小情绪
可盼着来牵你小手

到那时
你不要惊讶
一只小蝶
如何放肆,狂乱
如何亲吻她
颤栗的
小嘴唇

补充:
自第一句起,全诗都以拟人行走,异样的活泼。“一只小蝶”的加入,也立刻以“放肆”“狂乱”拟人;另外,前部分用了排比格,后部分则有“如何”的复沓。排比与复沓的脚步,使诗文本的行走显出了服装模特般的节奏与韵味。

2011-6-26

9、一词活用,一词拟人
文/ 山城子

美句:
清洌的风很忧伤
(摘自陈泯的诗《在春天的雨声里》)

简析:
   “清冽”的活用,使“风”有了水流一样的质感,而“忧伤”又拟人而出,从而使诗主体形象,在景中融合着情感而凸显。

2011-04-26于黔中文化村

在春天的雨声里  
     作者 / 陈泯

坐在春天的雨声里
听草叶
在返青时辰里的脚步声
清洌的风很忧伤
吹过山岗
荒芜的日子一再破碎
坠落无踪的情
如我孤寂中抱紧了的心
谁在滋润斑斑苔癣


一切注定要在此刻回乡
浓的化不开的你
黏在梦里
像摇曳不灭的星星
也许你在天上
那些纤白的缥缈的身影
让情欲鼓舞海浪
我的激情一样的挺拔
月色不再丑陋


我像一个朝圣者的孩子
追随你的声音
你让我饮尽风霜雨雪
上升或沉积
曾经的爱情往事
成身体内凝固不锈的铜
你让我的诗
奉献并攀援你的高度
抱紧我吧,再紧点

补充:
第一节的“荒芜的日子一再破碎”,其中的两个形容词都是活用。“荒芜”是比喻式活用,喻体是被隐蔽了的“土地”;“破碎”为兼类活用——既活用为动词,同时也是比喻式的活用,隐蔽起来的喻体大约是玻璃、蛋壳等。
第二节的“我的激情一样的挺拔/月色不再丑陋”,两个形容词的活用都很新鲜。“挺拔”是比喻式活用,隐藏的喻体是青松或白杨树;“丑陋”则是化虚为实式的活用。
第三节的“上升或沉积/曾经的爱情往事”两个动词,都做了化虚为实的活用;短语“爱情往事”,则做了拟物式活用。
陈泯诗文本中的词类活用丰富多彩,奠定了他语言活泼灵动的特色。

2011-6-26

10、揉两个比喻与活用于一句
文/ 山城子

美句:

就像一对孪生的疼痛
(摘自云抱的诗《往事》)

简析:

这句意思的表达,如果非诗,不过说的是“一样的痛楚”。但诗就要诗性地表达。于是诗人将“一样”喻为“孪生”,将“痛楚”喻为“疼痛”。
    疼痛是一种感觉到的生理反应状态,对状态的描述属于形容词年这里活用为名词。
    这叫“一句三积极”(修辞),因而是美句。

2011-04-26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往事
文/ 云抱

你我的往事
有时被说成你的
有时被说成我的

你的,我的
时常默默相对
就像一对孪生的疼痛

2011.5.26

补充:
第一节二、三行的排偶,为第二节开头的“你的,我的”之反复,做了铺垫。由于排偶句对应成分的复沓的比例较大,又与第二节的反复相衔接,于是造成了一种反复回环的阅读效果,音韵极佳。

2011-6-26
11、一拟一喻又拟喻相揉
文/ 山城子

美句:
彪悍的江在冬季结上老茧,北风成为江村流行的小调
(摘自天荒一隅的诗《◆失去激情的字里暗藏的一些记忆》)

简析:
      一拟一喻又拟喻相揉,所以成为难得的美句。
这是五节诗(三行一节)末节的首行诗句-进入落笔扣旨的步骤了。全诗起兴于标语痕迹的墙,而转入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此句集中地透漏了当年的北疆知青萦绕终生的知青情结。前一个分句,拟江为人,又揉以喻人为江;后个分句,则拟北风为小调,又揉以喻人为北风。遂使诗的主体形象江人合一、物我相成,那种艰苦中的勤劳与乐观主义精神,就极诗性地极美学地被表达出来了。
      没有那样的亲身经历与岁月酿制的情感,靠编造离奇的词句,是美不起来的。钦佩!

2011-05-02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失去激情的字里暗藏的一些记忆
文/ 天荒一隅

这张涂抹着白石灰的墙,依稀露出旧标语痕迹
这些退色的红,像秋天随风而落的叶子
贴在墙上。失去激情的字里暗藏了一些记忆

窗户,透过飘忽的窗帘,煤油灯冒着寒气
炉膛内,潮湿的木头吱吱作响
炉门旁边,灰烬犹如刚刚出膛的骨灰

我的一双黑手,烤罢火就该去换岗了
我的伙伴在风里像一块石头
7.62步枪,枪刺极其尖锐,黑灰色不允许它在夜间反光

夏季挖的堑壕被清除了雪。轮换穿着
制式的军大衣和高腰毡靴成为御寒的一道程序
插队时妈妈送我的英纳格手表成为民并排的计时工具

彪悍的江在冬季结上老茧,北风成为江村流行的小调
冻僵了的树,到了春天,必定会抽出的新芽
这些驳杂的年轮,用痛苦记录人生激流中的幸福
2009-7-13 5:03:31

补充:
第一节,形容词“红”活用为名词,接下来是比喻;“激情”做了拟人式活用。
第二节,有象声词的叠字,末行用了比喻。
第三节,第二行比喻,第三行拟人。
第四节,“一道工序”是比喻。
第五节,形容词“驳杂”做了移就式活用;“激流”是比喻式活用。
全诗语言朴实,而不乏灵动,在于比较疏朗地使用了积极修辞。

2011-6-26于文化村

12、拟人、活用与双关        
文/ 山城子

美句:
任君数过那些
珍藏已久的晶莹
(摘自蜀道人生的短诗《石榴花——和云抱同题》)
  
简析:
9行的小诗,由花而果。这是末尾的两行,写的是石榴咧嘴露出籽粒的美丽。“任君”与“珍藏`”,是简约的拟人。
晶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仅简洁灵动,且一词双关:既描绘了石榴籽儿的美丽形态,又因拟人,而暗示石榴这样的人之人格的纯美。

2011-5-4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石榴花——和云抱同题
文/蜀道人生

为什么要用嫣红
焚烧五月
为什么要撩起裙袂
让人拜倒

喜欢你结果的样子
含蓄而害羞
抿着嘴儿
任君数过那些
珍藏已久的晶莹

2011年5月4日
补充:
9行已经说了末尾的两行,还有7行,爽性都说说。
1行,形容词“嫣红”活用为名词;
2行,动词“焚烧”,是比喻式的活用-隐匿的喻体,自然是“火”;
3-4行,是拟人格的运用;
5-6行,继续拟人;形容词“含蓄”是比喻式活用,隐匿的喻体为“文章或故事”;
7行,继续拟人。
通篇以拟人的脚步绰约而行,且有四处活用词类的艺术处理,遂使绰约不时地放出语言的灵光来。

2011-6-26文化村

13、令人神往的北疆初夏景色
文/ 山城子

美句:
树林的绿有些娇羞
娇滴滴的,还有穿行花间的蜂鸟
(摘自天荒一隅的短诗《暗伏的生命,将被土地激活》)

简析:
“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羞涩”——形容词的拟人式活用;
“娇滴滴的”——前正后偏形容词性的“的”字短语,镶嵌了偏叠,且做了拟人式的活用;
由于两用拟人式的词类活用,遂使两句都有了拟人格的阅读效果。
两句把北疆初夏的景色技艺得生动活泼,令人神往。
——学习了!
2011-5-6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暗伏的生命,将被土地激活
文/ 天荒一隅

初夏,从上游滚来的雾弥漫江岸
树林的绿有些娇羞
娇滴滴的,还有穿行花间的蜂鸟
这个清晨田野有些朦胧
昨夜的雨使泥土里的豆粒
开始膨胀,再过几天
它的子叶将被芽根举出地面
暗伏于种子内的生命,将被土地激活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
我期待——
我躯壳里的死灵魂得以复活
2011-5-6 4:42:09

补充:
七、八行也是美句。
这两行的动词“举出”与动补式的双音合成词“激活”,都是拟人式活用。这与前面的二、三行,呼应成趣,遂使全诗都活泼起来了。

2011-6-28于文化村


14、叙双叠,拟也双叠。
文/ 山城子

美句:
临春河边,红树林郁郁葱葱
白鹭鸟在树冠卿卿我我
(摘自天荒一隅三亚抒情短诗《商品街6巷》)

简析:
先叙一行,叙也要生动,所以状貌以双叠之格。诗要富于变化,所以接下来就拟,拟人格本来生动,而拟以双叠就更生动了。这样一来,两行诗尤其显出一种流畅而生动的大自然之美的意境来。

2011-5-31于文化村

附全诗

商品街6巷
文/ 天荒一隅

一条老街,这头是临春河那头是三亚河,
巷口的椰树长满绿羽毛
振翅欲飞
旅店门口,红灯笼上方
木瓜露出金黄,节日灯
还遗留着春节的喜气

初九是个好日子
一下子,仿佛穿过时间隧道
从隆冬跃入盛夏
感觉是奇妙的
临春河边,红树林郁郁葱葱
白鹭鸟在树冠卿卿我我

老伴,在六巷住一回
需要留个影
记住这个正月三亚的温馨
曾让你乐不思蜀
——三亚,商品街,六巷
不知道为了什么,你老是萦绕着我
2011-5-30 5:03:08

补充:
第一节,“羽毛”是形象上的比喻,“振翅欲飞”是拟物,也是对城市迅速发展的比喻;形容词“金黄”是活用为名词;“喜气”应当是拟人式活用。
第二节,“时间隧道”是比喻。
第三节:形容词“温馨”活用为名词;末尾,拟人格的运用。

2011-6-30于文化村


15、句子写活了,诗意翩然而至
文/ 山城子

美句:
豪放之情,因白云飘渺而婉约
椰林,雄心犹在
(选自天荒一隅的海南诗《七月,五指山握得更紧的拳头》)

简析:
最美在于将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传统风格的关键词,巧妙地镶嵌在情景融合的诗句里了!
两句对景的描写是由远及近-远天白云隐约,近处椰林茂盛;而情则从远眺的豪迈旷达,进入近观而对历史的缅怀,遂将诗人对中国革命及改革开放的热爱之情,都婉约在字里行间了!
向天荒兄弟学习!

2011-6-24于文化村

附全诗:
七月,五指山握得更紧的拳
文/孔祥忠(天荒一隅)

题记:作为东北的来者,对五指山有一种敬畏,一游圣地,多有感慨。

海与椰树,砍刀与镰。斗笠
必不可少
七月的火,自天而降
螺号带有海的声音
礁石坚硬得颜色越来越深

探寻,需要沿着河水逆流而上
杀敌的痕迹
已被时光淹没。来者
只可隐约遥望
五指山握得更紧的拳头

豪放之情,因白云飘渺而婉约
椰林,雄心犹在
崖姜铁了心随云而上
琼崖支队,我纵要歌一曲,那必是
娘子军的连歌或因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补充:全诗白描而行,偶有比喻、拟人积极修辞,但情在景中,已经不是那种交融可以说明的了。比如“礁石坚硬得颜色越来越深”与“五指山握得更紧的拳头”这样的景物描写,却是把情深刻在具有寓意的意象里边了。

2011-6-30于文化村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7: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中成文苑的各位版主,将你推荐的好作品(加亮或加精的)直接编辑到以上对应板块的楼层中。


形式为:

标题
文/ 网名

内容……
……
……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中成文苑的各位版主,将你推荐的好作品(加亮或加精的)直接编辑到以上对应板块的楼层中。


形式为:

标题
文/ 网名

内容……
……
……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13: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蜀道人生、青云直上、哑榴等斑斑们前来选编!!
发表于 2011-7-25 07: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云直上至今还在火车上,哑榴出差在外,越俎代庖先把空填上。最后由编委们定夺)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8: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25 2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11-7-25 18:26
谢谢总版亲自选编!!


哇哈!这表扬如批评啊!早该做的事情,拖拉至今日!
发表于 2011-7-25 21: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网刊选稿还是应该月初定好栏目,定责任编辑选稿编辑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2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人生 发表于 2011-7-25 21:04
感觉这网刊选稿还是应该月初定好栏目,定责任编辑选稿编辑为好。

是的——只做过两三期,这不又改栏目了吗?
发表于 2011-7-27 15: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期已经收稿。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2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荒一隅 发表于 2011-7-27 15:28
本期已经收稿。

问好天荒兄弟!
——好的!你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