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65|回复: 4

也说推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1 11: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只求意会,不求通达,只要大体,不要局部,至于一字一词大多构件在群体中才有了它的意思,而单独出来,在原文中往往是很难获得支撑的,因此推敲二字事实上早已和当下诗的写作绝缘。
5 h* ]6 F: C; Q% @3 }9 Y- m  N与此同时绝缘的还有读者对诗的要求,论者对诗的批评,在作者那儿似乎也成了一种对诗的非难,弄不好还会被泼一头污水——说你不懂诗,不懂装懂。于是读者、论者又何苦行此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我想,批评的突然丧失也许就是由“不懂”开始的。: Y; @: D+ F# f, r& Y/ k, z2 k
现在我们重提推敲,不是限制在一词一字,而是扩展到整个诗的写作、阅读、交流与批评之中,是弘杨那种认真对待诗——“诗大于天”的精神。诗人有写作中推敲的责任与义务,读者有批评、审美中推敲的权利。诗人在享受了自由写作的权力之后,同样有接受批评的任务。
. k9 Y. F/ C' ]& b0 [/ i诗人是某一首诗的创造者,但不是诗的上帝。他的诗乃是“诗大于天”中的一个微生物,是如恒河沙数众多的佛,并不是如来佛祖。因此,诗人就成不了诗的上帝,诗的主宰,诗是众生之像——诗人、读者、论者,时代、民俗、民情。不是有诗人常说:诗一旦落笔就与诗人无关且由读者去共创么?那么读者就更有了十二份的理由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修改诗了……就此打住,物极必反,作为读者、论者,我们还是坚持尊重诗和诗人的劳动的,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如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修改或完成他人的作品,那作者的著作权该如何界定呢?
3 Y: V5 f2 z8 |5 W1 S9 p7 i因此,我们确信一首诗的创作必定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是该诗与作者构成了一个共同体,一个完全的单位,而读者、评论家只是一时地介入其间,阅读、审美或批评及提出具体的意见,从而弥补作者的失误或缺陷并由此将诗从作者那儿引向读者的彼岸。
0 m! r9 O% u7 N& F% E诗,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是用于交流的,并且只有经历过交流阅读的诗,才会被记录下来,成为过去的一部分,封闭在作者心中的诗是看不见的,也是虚无的一种假设,是捉弄人的。比如:我说我心中有一首比李杜还要伟大的诗。你信么?当然不信。原因很简单:我没有拿出来给大家瞧瞧。
$ q( Y' u9 B% s" e( e诗,就是这样,它的写作由作者而定,但它的估价却不是诗人可以说了算的。诗人只有尽善尽美尽可能地努力去写作好每一首诗,并因为写作中的或难免的欠缺而坦荡地接受他人的批评,这才是诗人的态度。古人有一字师之说,那是源于写作本身的严谨早已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所以稍有变动而使是诗精进者,无不尊之为师。此师首先表达的是心悦诚服。
' ~4 v6 w7 t& f( x当下由于网络发贴的容易,加之游戏之说,愉悦之说,“心情”之说及其诸多不屑之说对写作的影响,随意性已成了诗写作中的一种普遍状况,因此就一首诗来说推敲早已不止是一词一句的那个推和敲了……包括标题、立意、句式等等,等等。我们之所以把它放在会员俱乐部,而不安置在评论区,就在于所强调的不是批评,而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是一个彼此自觉推敲的过程,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强,它只是善意的对等的交流,论者有可能对也可能错。
+ K. J9 O2 u* p  m这里还是引用老人家的说过的那段话: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对中国人有益的格言。- L  Q6 P. p  t3 t, Y

; f$ z( X1 n* x% E4 }) S                 观云忘我
5 J* M' R6 k4 q) u9 C% m# q, t                 2010年2月10日
发表于 2010-2-11 13: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栏开得好
, m1 {' ~/ l2 o7 H& @写完的诗不但要自己仔细推敲,发上来后,经大家再推敲,诗一定会更完美。
! Q" A, [7 S/ J知道自己的诗是经不住推敲的,但我需要。
发表于 2010-2-13 09: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重提推敲,不是限制在一词一字,而是扩展到整个诗的写作、阅读、交流与批评之中,是弘杨那种认真对待诗——“诗大于天”的精神。诗人有写作中推敲的责任与义务,读者有批评、审美中推敲的权利。诗人在享受了自由写作的权力之后,同样有接受批评的任务。# V0 R. W. m: ^& M

4 S! @* o- |, y! W: Y4 t$ l_赞同!!
发表于 2010-12-17 02: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 K  i9 A5 W! O) v) Z
# h8 H3 m. g1 g5 Z! ]/ R6 _! K8 o
栏目虽然没了,但这篇文章还是有可读性的。
发表于 2010-12-17 02: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它是用于交流的,并且只有经历过交流阅读的诗,才会被记录下来,成为过去的一部分,封闭在作者心中的诗是看不见的,也是虚无的一种假设,是捉弄人的。比如:我说我心中有一首比李杜还要伟大的诗。你信么?当然不信。原因很简单:我没有拿出来给大家瞧瞧。7 q4 F5 \+ W7 }! l8 l# T
-------
5 A# F/ w9 u; n在诗里思索,在思索里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