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在线
《形象诗美学》书稿[115-116]
作者:山城子-李
美,研究一回四月的修辞——《形象诗美学》书稿[115]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28>//利子《四月是用来怀念的》)
1、 美,几个月没探讨了 研究一回四月的修辞好吗? 山,你这没头没脑的一句 是不是想起利子的桂冠诗了? 美,当然只有你最了解我 就是她的《四月是用来怀念的》 (载《情诗》2007冬之卷24页)
山,我晓得-《圆桌》与《情诗》 联袂举办“情诗大奖赛” 千余首参赛作品中 这首诗黑马一样腾跃而来
美,语言的技巧是修辞
高品位的修辞可以使语言 更加新颖别致、委婉厚实、 深邃灵动、活泼形象起来
2、
“四月是用来怀念的一块石头、一棵小草、一滴水还不能忘你的眼睛和那时所发生的一切我知道,我的骨缝常插着一根针刺着那些章节夜半,便有一个从水中打捞出的闪光的梦 ”
美,这是第一节,首行标题起兴
涵概诗旨,展示新鲜 “四月”这个时间 被有形物化而灵动了语感
(“物化”这种语言现象 当代诗人的作品频频展现 事实上诞生了一种新辞格 而促进了汉语的新发展)
一个“忘”字 就将石头、小草、水们给拟人了 一个“一切”就模糊朦胧了
“插着一根针”从疼痛转喻痛苦 拈连活用“刺着” “章节”被借来喻那些故事, 水中”喻其无望的背景 “涝出”是拈连 “闪光的梦”是委婉。 哈!7行诗,10用格 没有故意的痕迹 这就是诗性语言
3、
“四月如同翻版一地红桃,花色消得不容储存而你是否懂得我的痛惜所有季节中的这一季,我追赶一个名字一个蛹,一只飞蛾直到筋疲力尽 ”
山,你歇歇,我来欣赏
这第二节6行 :
“翻版”是拟物而转喻
这比说“还是那个四月” 不知要精彩准确多少倍 “红桃”“花色”,连用借喻 “储存”是拈连后置 “痛惜”是能愿动词用如名词
“追赶”是拈连 “名字”是借代 “一个”“一个”“一只”成分排比 “蛹”与“蛾”是借喻
哈,又是10次积极
4、
“四月是用来赶路的哪怕只是一只破旧的船只同这个春天交换预约的花朵并意外地扑捉一些意象,悟到某种可能月亮走了,太阳重新升起来此刻我在尘世在光阴的背上如实地诉说但我依然不能吐露白玉兰的清香来自谁的思念”
美,这是第三节
也是最后一节:
每节都是“四月”起笔
可以视为段落排比
“四月”依然被“物化” “船只”、“花朵”借喻 一个“预约”的嵌入 使“春天”得以拟人 “意象”是通过拟物的转喻 “某种可能”是模糊
“月亮”、“太阳”又是借喻 一个“背”字的顺手拈来 使“尘世”和“光阴” 被成功的拟物 “白玉兰的清香”是暗喻 “谁”又被涂上模糊的色彩
嘿嘿,这节是14处积极
5、
山,我替你总结吧:
全诗22行,竟然34次积极
所呈现的语言能不 新鲜别致 委婉厚实 深邃灵动 活泼形象吗?
通过以上的研讨 评审大员们的眼光,信焉 利子高超的修辞修养,信焉 桂冠之诗——信焉
(96行) 2011-11-15于沪
美,我想起另一位辽西老乡——《形象诗美学》书稿[116]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29>//李轻松《像鱼那样亲吻》)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我想起另一位辽西老乡 你猜是哪位? 山,你又默默地《诗歌蓝本》了 那肯定是李轻松 美,被你猜个正着 我太喜欢老乡的这首《像鱼那样亲吻》 (《诗个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第5页) 你体验过吗 那是怎样的又美又真 “这个下午,我额头沉静, 像鱼一样沉迷于水。 沉进这开阔的江河” 美,这三行是开头,是第一节 我说:你好呀,轻松! 你“额头”内部的思绪, 因了凡尘的干扰与袭击, 找个“下午”沉静一回, 肯定有说不出的惬意 当今社会,烦嚣太大, 格格不入雅致的心思与实践。 于是亲近大自然, 绝非偶然,而是必然。 鱼很单纯, 像人的婴儿期那样单纯。 鱼的单纯是大自然造就的, 人的复杂则是社会促成的。 只有回归大自然, 才能回归单纯。 “沉迷”-一个意向, “沉进”-一个行动, 心胸越是开阔到大自然中去, 就越是能回归单纯。 2、 “我的腹部长满了花纹,满腹鱼籽 我只单纯地游动 穿过一些危险的时刻,凝神不动。 山,这是诗的4-6行 也是第二节 是的,美,我接着对轻松说: 高兴地看到你单纯成一尾美丽的鱼了。 不是腹中空空的那种, 是装满了“鱼籽”一样的知识和思想, 不然如何能穿过一些时刻的“危险”? 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 现在“凝神不动”, 肯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与修炼 3、 “像鱼那样亲吻,优雅而湿润 然后与整个世界疏离 那永恒不变的一段空白” 哈,这是诗的第三节。 我说:“亲吻”是亲情最亲之表达。 你太酷爱大自然了, 就像爱自己的亲人(孩子与配偶)那样。 只有扑入大自然的怀抱, 你才感到还原了自己, 所以“优雅而湿润”,美好而充实。 可以“疏离”凡尘的喧嚣与浮躁, 创造干干净净的平静, 没有谁来打扰, 像神仙那样“永恒”。 这真太美丽了,美丽的“一段空白”! 4、 “一个隐居者,身在水中 被遮蔽的一个缺口 不分过去与未来,渐渐地被辨认出来” 哈美,这是最后一节了 我说:归去来兮的陶渊明, 其实也是隐居者。 他隐居在田园。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何等的逍遥安逸;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何等的诗情画意。 我说:王维也终于隐入蓝田西南之辋川, 与山、溪、风、月为伴。 “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何等的仙姿鹤骨;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何等的疏离闲适! 我说:只要与美丽文字结下不解之缘, 那个“缺口”就不可能“被遮蔽”长久, 终会被世人或者后人“辨认出来”的。 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记起他们, 想到他们,引用他们。 我理解得对么?(谢谢轻松!再会。) 5、 山,你曾说诗是诗人 最隐秘的话语, 最深挚的情怀, 最透明的心灵。 那么用到轻松这里 是再适合不过了!~ 是的呀,美 当然还是你最懂我 (90行) 2011-11-18于沪
关于写诗
文/ 凭空远眺
我不会写诗,也不善言说,当然就更谈不上在诗的理论上有所研究。关于诗的看法,仅仅是因为在几个论坛当了几年版主,也就是说读了几年别人的诗,有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一、诗忌直
诗忌直,不但是忌语言的直白,而且还忌讳形式上的平铺直叙。俗话说,猫有猫路,狗有狗道。同理,诗有的语言,诗有诗的技巧。诗与其他文体,最大区别就在于空灵、跳跃,给读者以较大的思维空间。现在写诗的人相当多,其中相当部分以为,断句就是诗,结果是ok。那我们当然就只能无语。
有人说,诗很简单,我的诗性来了,一天可以写很多首。甚至有些人称,我写诗能坚持每天写,我每天的日记,都是用诗写的。对此,除了对作者的创作热情表示钦佩以外,只能苦笑。文学,本身就不是流水线,更不是日记本。可以重复的艺术,只是工匠的手艺。如工艺品。诗,既不是记日记,也不是简单的捉对嬉戏。记得看过一篇趣闻,它说的是郑板桥辞官后,有一次在郊外赏雪景,途遇几个秀才喝酒、赏雪他们看到郑板桥衣着寒酸,而又有点文士风度,便邀请其喝酒赏雪,并向他展示诗作,秀才们见郑板桥沉吟不语,很生气。其中一个忍不住叫道,难道你也会写诗,请写一首来让我们欣赏,欣赏。郑板桥笑了笑,望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吟道: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吟声未仿,轰笑声不断,纷纷说这穷老头是门外汉,郑板桥也不出声,只管喝酒,待笑声停息,他又接着吟出两句,整个场面便没人做声。他后两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飞人梅花总不见。(引自《野诗趣谈》)由此可见真正的诗句是可以化腐朽于无形。当然,朋友之间的相互嬉戏,相互砥砺,本也不可厚非,但自羽为诗,略显稍过。
写诗,语言是关键。积累是基础,灵感是触点。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如果你读的多,读得熟,别人的很多东西就已经融入了你的自身。一旦有所触发,诗情,就会自然而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画面,当你到某地,偶遇某一景色与你相熟知的某句诗句相吻合时,你就会忍不住大声吟上那么一两句。成语叫触景生情。其实,这也就是日常生活的积累,找到了突破点。
积累,除了读书、练习,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外,我以为,勤记不失为一大捷径。将偶尔闪过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想法和好的句子记下来,沉积多了,你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就像是写小说的人做卡片一样。这是厚积薄发。是笨人的笨办法。天才不再此类。
诗的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还是有所不同的。诗,常常使用倒装句,或是将物体在拟人的描写中,人与物,物与人的随时置换。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诗更有灵气,让句子更具赋有诗意。所以,如何调动语言,让语言随心所欲的为你所要表达的意境服务,这也是诗避免直白的重要因素。在诗忌直的话题中,我也曾有幸读了一个朋友关于诗的大小写的问题,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他认为重大的题目,如政治题材,以及诗体小说之类的长篇大叙的诗体,语句可作大写,即不强迫人为的要求语言的精细,而个人情绪的作品则需小写,即精细化。他说:“哪一类诗是属于大写的呢?以社会(政治、经济、新闻)为题材的即时类作品,作者手筋强劲,情绪饱满,近于直抒胸襟,其形式、技巧屈从于题材与主题。这样的诗在阅读与批评时也应从大处着眼。作者的立场、观点乃至于倾向性决定了诗作的品味。评论可以忽视作者在写作时的某些方面的缺陷。
另一类以表现个人(情感、事件、经历、思想)的诗,我们可以称为特写类作品。对这一类作品,因为题材的相对狭隘与主题的暧昧,我们要求有更高的诗的品味与表现力的呈现,而不仅仅是主题。在这些诗品中往往不是题材与主题说了算,而是诗艺在起作用。特写就是细节,细节的真实可信度愈高,处理得愈艺术,则诗的品味愈高。”(引自卢兆玉《大写与特写》发表于中成诗界)
记得拙作《我想有一间书屋》发帖后,跟帖者众,但是涉及话题能点题的不多。大多以为只是表达一种愿望,其实不然。在蓝岸社区论坛就有一位叫晨思的朋友就是这样理解的“一种愤世的情结,一种内省的情怀,以书屋的意象,寄寓着作者的灵魂剖白。欣赏好诗。问好剪灯夜话。”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心里一阵发凉,我感觉自己的失败。既然我要表述的东西不为大家明白,这就说明我在语言的组织,意象的阐释上的功力欠佳,没能把一个简单的意象提升,让大家明白意象之外的东西。同时,也说明一个意象除了适当的表达外还需要通过语言的调配、组织来烘托你所要表达的命题。
二、言而无物
尽管诗与其他不一样,不要求完整的故事,也不要求完整的叙事,甚至可以不要求完整的文字。但是,诗毕竟是一种文学作品。需要以情动人,需要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感染或者触动人的某一部分。一大堆废话,显然达不到目的。这就需要哪怕是一丝的感悟,你也要用某种东西,把它显现出来,从而引起别人的共鸣。现在很多的诗,动辄贴上什么主义的大标签,写得云里雾里,意向杂乱,把各处搬来的还没炖烂的一些大块头,堆砌一气,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先回避三舍。怪吓人的,想说几句,又怕别别人说你无知,进退不得。他们总以为,把一些光怪陆离的意向和句式安多一点,我就成了现代派。其实不然。那只是在掩饰自己的浅薄无知。诗,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传播,希望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如果别人读不懂,或者感悟不到,诗歌的功能又如何体现?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是,那有何必拿出来呢?既然拿出来了,就是希望能够有人明白你的思想。
读过外国几本小册子,本来不算什么。要高举什么主义,最好能读懂原作,读懂整个系统的思想。我们不是说外国的东西不好,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能够读到的都是译本。翻译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需要译者的理解、修养以及自身文学水平的修为。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大学老师,被请来做外语翻译,他将“轴承”一词,翻译成圆的,能滚动的东西,意思上没错。如果,听者不是机械行业或者没有正在接触这类东西的人能理解吗?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设及到思想、意识以及摹写等方便的问题,如果你了解作者所生活的背景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那么,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马克思主义刚进中国,水土不服那样。我曾有个朋友。她精通外文。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她提议她背诵一首外国小诗给大家听,大家表示都不懂,要求解释,她谦虚的告诉大家,她也解释不好,只是希望大家能欣赏她背诵的诗的音节。说真的,外国诗的音节真的很美,远不像我们所见的译诗那么苍白。
不管什么文化,都有其精髓。如果只挥舞着皮毛就招摇过市,那只是自身的浅薄。正应了那句老话,“拉虎皮做大旗”所以,要想言而有物,就必须蹲下身子来重新积累。除了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都应该如此。
有人说,诗无定论。当然这话不错,但是,不能说没一点章法,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如果没章法,东拉西扯,就像画画一样,这也想画,那也想画,最后画出来的就什么都不像。当然,很多人本心并不愿这样,心中想表达的却是太多,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差强人意。如果本身能意识到,到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最怕的是,本身意识不到,反而沾沾自喜,其结果不但是言之无物,而且还无中心,无主题。除此之外,还有的就是语言的表述。很多人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很巴适,说了很多自己想说而又无法说清楚的东西,这除了技巧和总结以外,重要的是能够熟练地驾驭语言。不能为了完美其形式,而丢掉了内容,这就是典型的因词害意。
三、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
其实,诗的表现形式,就像我们每个人穿衣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季节的特点,根据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是为了凸显长处,掩饰短处,以期获得更美的感受。在写诗的实践中,我个人认为主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来决定形式。你喜欢什么,想表达什么;其次,是根据题材的需要。如果自由诗不能很好的表达,不妨换作散文诗;短诗不能尽兴,就写长诗;而长诗难以驾驭,就把它变成组诗。总之,合适的形式才能完美的反应出合适的内容。
有朋友告诉我,要用动词写诗,动词造句。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它不完全适合我的写作习惯。当然作为提议,我觉得还是可以适当加以注意。中国古典讲究“赋、比、兴”,似乎主要的还是使用形容词,在使用形容词写诗的同时,尝试着用动词造句,写诗,又有何尝不可呢。事实上,在形式上的灵活,就是为了赢得在内容上最大程度的展示。短的以哲理诗、格律诗、十四行诗,中的以抒情短诗、散文诗,长的就写长诗、组诗,如果有合适的题材不妨也可以试试写诗体小说。
常常听人说,“我就只想好了这几句。”其实,暂时写不出来可以放一放,不用勉强。说不一定放上一段时间后你会有意外的惊喜。当有一日,你构思的意象重合时,你就会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一定要写,那么就有几句,算几句。只要是好的,实在难续就把它断成短句,或哲理诗一类。现在有人把其称为,短裤档。说句笑话,冥想苦思的去填塞一些无谓的东西,即浪费你的精神,又浪费别人的时间,不如不写。
诗写完后,最好是先认认真真的读上几遍,剔除一些没必要的句式和词语,使之更趋完美。说真的,诗就像自己的孩子,谁都难以看到和正视自己孩子的缺点。有时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不愿承认。如果是把它换作是自己的老婆,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变。因为有句老话,婆娘是人家的漂亮。娃娃是自己的乖。
如果有一天,别人读到你的诗,突然叫到:哎呀!这就是我一直想说,想表达而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的东西时,你或许就成功了。
最后一个问题,诗人是需要潜质的。你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段时期,能够写一些东西,但如果没有诗人的潜质,没有诗人锐利的眼光和悟感,尽管你可以很努力,很坚持,但是相信:你的成就不会太大。
自由体新诗美句赏析/连载(36-38)
文/ 山城子
36、名词性短语的“省敛式借代活用” 美句: 他唱得多么忧伤 差点把我击溃 我搜遍全身 找不出安慰的语言 (选自姜华的组诗《时光里的闪电》之《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赏析: “击溃”——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可以想到诗人被那个残疾人歌曲的忧伤共鸣的深切程度。 “安慰的语言”——名词性短语的“省敛式借代活用”。这引号内的词类活用的名称,是我经过思考提出来的。是根据复原本来的语言而归纳的。 本来的语言当是:“(我搜遍全身,找不出)可以捐赠的钞票或硬币来,我知道,这种场合只有钱才是安慰他的最好语言,企图用话语来安慰他,则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看,就是这样的原本的表达,然后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关键的短语“安慰的语言”,来替代这句繁琐的话。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明白了,为使诗歌的语言更精炼更省敛又可以明白无误地准确的表达原本繁琐的语言内容,一种新的积极修辞方法就产生出来了。 诚然,有的诗人可能也是为了追求某些诗性的效果,而有意省敛,但只有他自己明白,而别人怎样也看不懂,就无从进入审美——那样的在修辞上来说,肯定是违背了修辞的规律。违背修辞规律,只能对语言造成破坏,那是不可取的。 但姜华的这样的创新的句子,却谁都能明白,因为符合积极修辞的规律。 2011-6-18于夏云 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他唱得多么忧伤 差点把我击溃
我搜遍全身 找不出安慰的语言
给他作为早茶 或晚餐
歌声中的创伤 酷似童年的我
一群冷漠的脸谱 涂在街口上
仍旧是多少年前的翻版
歌声依然动听 如泣如诉
在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小城穿越
那些跳跃的音符 像子弹
撞击在城墙上 又被挡回来
正午的光线有些摇晃 倾斜
在小城 没有谁被时光打动 补充: 想在这里阐述一下积极修辞的含义。 修辞方法含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修辞相对于消极修辞而言。 消极修辞就是按着语言规律而进行的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积极修辞则是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 积极修辞方法又分两大类别:就是修辞格与词类活用,两者加起来,已有一百余种类。两者有少许交叉,例如移就格与拈连格,实质上就是两种词类活用。大量的词类活用又借助修辞格来完成,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词类活用的新种类,例如比喻式活用、拟人式活用等等。 前面说的“符合积极修辞的规律”,就是通过阅读效果,可以判定只要符合“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不论已有的积极修辞中有否种类,也都是一种积极修辞的语言现象。诚然,按其特点给予恰当的名称并定义,是为了交流的需要。 2011-7-14于夏云镇
37、很诗性的景物描写 文/ 山城子 美句: 天之外,云叠着云
天之内,叶子叠着叶子
(选自弦河的组诗《在观音山,回归自然》之《碧空在云层之外》)
赏析: 全诗三节12行,禅意为旨。禅意亦须放个处所。这两句的出现,就相当于陪衬禅的自然大境。从语言的技巧上来说,这两行很有诗性。
诗性之一,在于两句的错落排偶;
诗性之二,在于两行比肩的双双复沓;
诗性之三,在于两个动词“叠”的移就式活用。
所谓移就式活用,就是把通常搭配于A事物的词语,移来与B事物相搭配,从而产生更加生动形象的阅读效果的词类活用方法。
“叠”字一般用于人或物摞起来的形象,如叠罗汉、叠被摞等。这里分别与“云”、“叶子”搭配,我们读出了云的海,读出了山间植被的茂密。
问好弦河,向你学习! 2011-6-23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碧空在云层之外
碧空在云层之外
无论走多远的路都得回到原点
碧空在云层之下
无论拾取多少红尘都得放下
天之外,云叠着云
天之内,叶子叠着叶子
舍取拽住身体,飞不起来
我必须沉默伫立,虔诚
花自然的开;在观音广场
梵音和香烛
众僧偈语
面对自然空无一物
补充: 这首诗的第一节不论是旨是艺,也都挺美的。从艺上来说,则是双行的排偶与隔行的复沓,遂使行文显出一种往复的对称之美感来;从旨上来探讨,具有佛家的视野,也不无人生的哲理蕴涵。 2011-7-14于夏云镇
38、爱的别一种定义 文/ 山城子 美句: 爱,只是生命里最初的执拗
它是风,具体,但没有形状
(选自苏美晴的短诗《不再爱了》)
简析:
爱的别一种定义呀!学习! 我体会这首诗是抒发那些离开爱的人的伤痛体验与思考的。思考的结论,就是16行诗的最后这两行。 “执拗”这个词高度概括了青春期之后陷入爱的那种不可自拔的程度。那时的爱依赖的是感性,当理性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于是分手。 从语言表达上来说,“生命”是诗主体形象相关概念的借代,而“执拗”从行文的字面来看就是形容词的拟人式活用。“风”是很贴切的比喻。如同说,那种执拗造成的错误,一阵风就过去了。很有解脱后的安慰似的。 问好美晴!向你学习了! 2011-6-23于文化村 附全诗 不再爱了 文/苏美晴
打水,卸妆
不再爱了
涂抹好的红唇还留给谁看
从前,我是孤岛上清冷的月光
以后,便是春天里的一个梦
我看不见灵魂,看不见
那上面的伤
看不见,夜莺盘踞的森林
有什么不一样
不再爱了,一个人的渡口更庄重
打水,卸妆
桃花一样的红,荷花
一样的白
而我只是牛尾拍打的一只牛虻
爱,只是生命里最初的执拗
它是风,具体,但没有形状 补充: 上面分析的美句,无疑就是本诗的诗眼了。 整体上看美晴的这首诗,落笔之前,其文本的行走,则是一路绰约而蹁跹的了。最使表达产生迂回往复美感效果的修辞手段,是反复与复沓。 先是“打水,卸妆/ 不再爱了”两行的反复,强化了诗旨; 接下来有“看不见”的几乎连续的反复,引读者跟着诗文本层层递进; 再就是“花一样的”复沓,以及“只是”的复沓,增强了音韵迂回往复的美感效果。
2011-7-14于夏云镇 |